·

银河系之谜:我们或许生活在一个巨大超级空洞中,与暗能量无关

发布时间:2024-08-21 00:48:13阅读量:172
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宇宙学的视角中,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银河系实际上位于宇宙的边远郊区。其周围几乎是空旷无物,要到达最近的人口密集区需要一段漫长的旅程。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星系处在一个超级虚空之中。而这一发现还进一步揭示了为何银河系的膨胀速度超越了宇宙的其他部分。

太空沙漠

所谓的空洞,是指宇宙中几乎不存在星系的广阔区域。它们的规模可达数亿光年之巨。银河系与邻近的仙女座星系以及三角座星系(M33),共同构成了本地星系群的一部分,而事实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正位于已知最大的宇宙空洞之一——KVS中,其直径达到了五亿光年。

这些情况表明,银河系最初是由原生星系云演变而来。这些是填充在广袤空间中的大量气体和尘埃聚集体。在这片浩瀚的宇宙沙漠中,罕见地诞生了一些星系。根据计算,KVS中的物质密度仅为宇宙平均密度的一半。因此,理论上来说,虚空中的一切应倾向于向物质更密集的区域移动。

科学家们无法直接观测到KVS空洞,因为银河系中心阻挡了整个视野。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辐射以及恒星、气体和星系尘埃的存在,使得观测受阻。天文学家只能通过其他星系的位置和速度来进行研究。结果,通过无线电、X射线、红外和光学等不同范围的观测,空洞的存在得到了证实。

重力加速度

作为宇宙流项目的一部分,超级空洞的地图得以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绘制出来。结果显示,银河系位于郊区的某个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被任何东西吸引。银河系与整个本地团体一同朝着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前进。这个超星系团影响了银河系的特殊速度。然而,银河系的这一特性还有另一个组成部分。

银河系在宇宙中的高速移动是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解释的最为不同寻常的现象之一。到目前为止,对宇宙质量的计算似乎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度。但要回答是什么赋予我们银河系视速度的问题,我们还缺少一个组件。

所有星系都以一定速度远离我们——即“哈勃速度”。也就是说,随着星系的远离,它们的速度也会增加。这是由广义相对论所支配的宇宙正在膨胀的事实所导致的结果。在这个平均速度之上,还叠加了单个星系(即特殊星系)的自行运动。这是由更大质量结构的引力影响产生的。

哈勃常数

问题在于,如果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估计哈勃常数的值,得到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我们银河系附近,宇宙的膨胀速度出人意料地比30亿光年外的宇宙快了10%。这种差异为7-8 km/s/Mp(公里每秒每兆秒差距)。正是这种哈勃张力造成了悖论。结果发现,宇宙应该更年轻,因为哈勃常数在整个宇宙中的作用应该是相同的。这与我们所知的一切相矛盾。

因此,人们做出了一个谨慎的假设:可以通过KVS空洞中物质的运动来解释哈勃张力。随后进行的专题研究表明,考虑到空洞对银河系的影响后,其附近的哈勃常数值确实比宇宙其他部分高出11%。这是我们特有动作的50%之多。

更准确地说,专家们重新计算了超空洞模型。然后分析了Cosmicflows-4最大目录中的最新数据。结果不仅证实了计算结果,而且所有的观测数据也一致。因此,如果我们接受宇宙失去同质性的速度比模型显示的更快,那么问题将在不超出标准宇宙学模型的情况下得到解决。

偶极反射器

在宇宙中,由于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密度增加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引力,而密度减小的区域则引力较弱。后者甚至会产生排斥效应。事实证明,银河系一方面受到增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受到增强的排斥力。

换句话说,一侧相对于另一侧的吸引力下降,其表现与排斥力完全相同。在天体物理学中,这些只是力和加速度的不同表现。这个想法也被称为“偶极反射器想法”。

这就是银河系以特殊方式移动的答案。而这与暗能量无关,更与第五次相互作用无关。这只是由于一个方向上物质丰富而另一个方向上物质稀缺所导致的结果。

0 人喜欢

评论区

暂无评论,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弦圈热门内容

AI写小说:陈默重生(版本一+版本二)

这篇短文出于今年6月份,故事线是自己写的,内容是AI输出的,可以发现质量并不怎么好,AI总是get不到我的点,老是差么点,达不到我的要求和期望。经过几个月的改进,现在的AI应该好些了吧。版本一陈默坐在高三的课堂上,心中却是翻涌着前世的记忆。他曾是鸿蒙神,统领亿万星域,仅差半步就能踏入传说中的灭神境。然而,在突破的关键时刻,他意外陨落,重生回到了这个看似平凡的高三时期。这个世界与他前世的修仙界截然不同,这是一个属于职业者的世界。人们通过转职仪式来觉醒自己的职业天赋,从而决定未来的道路。陈默深知,他即将面临的转职仪式,对他来说不仅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更可能是他重拾前世力量,再次踏上巅峰的起点。随着校长慷慨激昂的演讲落幕,转职仪式正式开始。同学们怀着紧张与期待的心情,一个个走上转职阵法,去迎接他们命运的转折。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转职结果都是普通的职业,虽然让他们有些失望,但也只能接受现实。终于轮到了陈默。他站起身,深吸一口气,稳步走向转职阵法。当他将手放在觉醒石上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能量波动。紧接着,天地间突发异象,黑云笼罩了方圆数十万公里,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进去。老 ...

Serge Lang经典代数教材:Algebra Revised Third Edition

这是GTM211,Serge Lang写的代数经典教材Algebra。关于Serge Lang的教材,虽然在知乎上褒贬不一,但我自己以前在数学圈中,倒是没听过这些负面评价,倒是听说过有人推荐Serge Lang的这本Algebra,遇到代数方面不懂的可以直接查Algebra。我自己基本没读过Serge Lang的教材,这本Algebra除了,记得当初也是看了一些的。这本书作为入门教材,因为篇幅过长,对于不懂得跳着读书的人来说要耗费很多时间,因此不适合。但是翻看目录就可以发现,这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代数方面最完备的教材之一了,前面我分享的GTM242 Grillet抽象代数经典教材:Abstract Algebra 2nd,也是非常完备的代数教材,跟Serge Lang的这本Algebra结合起来正好,因此我之前查抽象代数方面的知识,就是拿GTM242和GTM211这两本作为参考文献,当然还有Stack Project。然后在知乎上我发现(这也是我为啥讨厌知乎)有人会说某教材不好,原因是肤浅或者说书中有不少小错。我觉得还是少拿这种言论来误人子弟,真的知乎什么人都能随便评价数学😅。在我看来, ...

弦圈APP先开发到这里......

这段时间心血来潮,打算开发一下弦圈的手机端APP,这样网站和APP都齐全了。就像数学那种完美无缺的感觉一样,我一直都把弦圈当作做数学那样去做它。之前我在评论区也说过,一直以来都是我自己一个人搞,个人精力有限,因此很多事情进展会比较缓慢。这个APP也是真的难写,手机的环境和网站完全不同,我原先写的代码肯定也是用不上的了,因此也是重新写一套APP的代码。图五为弦圈APP的部分代码,用的是React native写的。我之前写弦圈用的是Vue+Nuxt写的,从零开始自学写的花了六个月时间。现在写这个APP估计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写这代码比我当初敲LaTeX写论文还累,这种累主要是身体体力上的累(写代码真的是苦力活),而写论文更多是脑子比较累,因为烧脑,但是我更擅长应对脑力疲劳。毕竟十几岁开始高强度学数学,烧脑对我来说习以为常,真的没什么。除了写代码,我还得运营。这段时间一直专心写代码也没怎么运营网站和社媒了,现在得先放一放APP开发了,不然网站的人气都散了😅。

弦圈在各大搜索引擎处于隐身状态,基本搜不到

小众网站弦圈,在各大搜索引擎基本上就是处于隐身状态,可以看看我分享的几张图片。其中图四、图五为谷歌搜索的后台数据,可以看到弦圈在谷歌也基本上是消失了,那个绿色的收录逐渐清零。因此,弦圈搜是搜不到的,之前有粉丝问我找不到网站,怎么搜不到,这就是原因[哭惹R]。如今这个时代,像这种小众小平台,在搜索引擎基本上不会有任何曝光,就相当于不存在。弦圈的网址不会变:manitori.xyz,因此不用担心找不到网站,有任何变化我都会在社媒账号上说明。既然搜索引擎不给我流量,我计划以后也会ban掉所有的搜索引擎,因为现在大家训练AI都在爬别人的数据,网站暴露在搜索引擎其实也相当于给别人免费提供数据。我也不希望用户辛苦写的东西变成烂大街的东西。最后感谢大家的支持以及你们对弦圈的认可,虽然如今弦圈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弦圈会变得更好[派对R]!

频率派和贝叶斯派到底在争论什么?

看了几本教材上对概率的定义,发现都一样啊,难道用相同的定义可以建立不同的概率理论吗?

计划开发弦圈的桌面端版和APP版

由于如今是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在碎片化时间基本上都是用手机,手机用户群体庞大。加上弦圈本身也有不少手机端的访客,占比有时略高于电脑端,有时略低于。而弦圈目前只兼容了移动端浏览器,并没有一个真正给手机用的APP。因此,补上弦圈APP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手机端体验的缺失。而桌面端,只是顺带的事情。其实我一直以来都计划开发弦圈桌面端+APP,只不过原计划是在网站运营好了以后再做打算,之前在小红书也有人说想我弄个APP,我当时就说人手不够弄不了。为什么现在突然决定弄呢?其实是因为我感兴趣😂,并且这段时间也闲来无事,网站运营先放一放了,前面高强度宣传引流+更新内容,属实吃不消,而且效果也不太满意。其实当时开发弦圈网站,确实只是为了应付毕设,不过后来我逐渐对网站开发感兴趣,因此就把它做得更好了。网站的名字刚开始也不叫弦圈,而是叫诗词工作室,后来又改成兵水行,总之名字记得改过好几次。网址刚开始是poemstudio.fun,后来还买了chordspace.cn,现在才改成这个。其实刚开始我是打算做APP的(做安卓APP),不过后来忘记是啥原因了,还是觉得做网站比较合适。现在为啥又说对写APP感兴趣 ...

学基础数学可以相信“勤能补拙”吗?

知乎提问:题主是某985数学系大二,学基础方向,做基础的研究是存在很长时间的追求,很有兴趣。但是大学前期贪玩,在学业上花费时间比较少,除了上课和写作业就基本没花时间在数学上了。所以虽然专业课成绩还好看,但考试成绩没法说明学习水平,我自己明显感觉知识储备非常匮乏。在知乎上看同样学基础的同学们,大一大二甚至高中就学了这样那样的课程,而我大二快毕业了甚至还没系统修过抽象代数,前两年只是在按学校安排的课程按部就班地学。现在想专心学习不要荒废学业,突然就比较焦虑。我高中时没有条件搞竞赛训练,自学考过两次高联,高一40分,高二连市上的预赛都没过。考大学生数学竞赛(专业a)也只能拿30分,数分计算经常算不明白,高代学完很少用,现在基本上忘完。拓扑实变这种课,正常难度的课后习题不看答案自己做得至少三十分钟才能搞定一道,一两个小时是常态,更多的还是不会做。花时间少是一方面,但也感觉自己不是有天赋的人。但我偏偏又走到了今天这条路上。现在很迷茫,当初高考选数学专业是因为一脑子热血,想着人这辈子就应该要向着自己的热爱而奋斗。但现在离本科毕业越来越近,我不得不思考未来的出路。我不知道我这样资质平平的人学基础数学 ...

弦圈更新日志之提问新功能:标记疑惑、提出子问题

今天我熬夜肝出了提问的新功能,分别是标记疑惑和提出子问题。示例可见测试问题:center h1 in the middle of screen和Vertically aligning CSS :before and :after content。我就长话短说简单介绍一下。所谓的子问题,意思是你可以根据原有的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子问题。因为有时候一些问题和回答往往比较宽泛,不是很具体,这时子问题就发挥作用了!而标记疑惑则是你可以标记回答中某个不懂的地方。你可以通过选定回答中的某个语句,然后向答主提出你的疑惑点,答主看到后可以回复你的疑惑。目前标记疑惑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并且之后计划应用在文章和书上,不仅仅是回答。对了,我还顺带美化了一下提问页面的布局和样式,让它看起来更加舒服顺眼一些。晚安😇

喜欢数学但是不擅长数学竞赛怎么办?非数学竞赛生如何在数学专业生存?

知乎提问:初中根本没有学习,中考以极差的分数去了某末流重点高中(中考分数还没jumping高),高中连数学竞赛名额都没有,高三自学过物理竞赛,因为实验和学习时间短没拿省一,高中基本上没有学过数学竞赛,高考620+考上某985数院,发现周围数学竞赛生非常多,说的东西我根本没有听过,大学数学能学会,别人甚至做了竞赛数论几千道题,我甚至一点都不懂。我的回答:我就从未参加过任何所谓的数学竞赛,我自己也对应试和竞赛本身深恶痛绝,反正是一丁点提不起兴趣。我本身也不是那种应试能力强的人,但这也没影响我的数学水平、科研能力。在纯粹的数学面前,所有学生无论擅长竞赛与非,都一视同仁。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有些人参加竞赛比你学得好,可能是别人天赋比较就好,或者就是别人学得比你多,付出的努力比你多,那凭啥不能比你懂。所以答案也显而易见了,题主的这种情况,只能勤能补拙。天赋不如别人好,或者自己比别人学得少、学得慢,但是还是好想学数学,怎么办?其实这都是初学者常常遇见的问题。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明悟心性,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放回到数学本身身上,不要老跟别人比较。说实话像什么别人比我 ...

图灵奖得主写的深度学习入门教材:Deep Learning

这本书是两位图灵奖得主Ian Goodfellow和Yoshua Bengio,以及深度学习专家Aaron Courville写的入门教材。相比于更基础的Aurélien Géron人工智能入门教材:Hands-On Machine Learning with Scikit-Learn, Keras, and TensorFlow,这本书所需要的基础要多一些,包括数分、线代、概率论,还有一些机器学习基础。由于我并非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这本书也并没有怎么读,所以直接引用这本书的官方介绍。《深度学习》由全球知名的三位专家Ian Goodfellow、Yoshua Bengio 和Aaron Courville撰写,是深度学习领域奠基性的经典教材。全书的内容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基本的数学工具和机器学习的概念,它们是深度学习的预备知识;第2部分系统深入地讲解现今已成熟的深度学习方法和技术;第3部分讨论某些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和想法,它们被公认为是深度学习未来的研究重点。《深度学习》适合各类读者阅读,包括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以及不具有机器学习或统计背景、但是想要快速补充深度学习知识,以便 ...

center h1 in the middle of screen(示例提问)

How can I center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a text? I don't want to use position absolute because I try with it and my other div getting worse. Is there another way to do that ?div { height: 400px; width: 800px; background: red; }<div> <h1>This is title</h1> </div>

写给新诗的入门者的几条建议

 我来为大家推荐几个诗人帮助大家更好地入门和学习新诗。八十年代是个文学热潮,其中诗歌发展尤为迅速,有笑话说:“一板砖下去砸晕十个大学生,九个都是诗人。”相应地,朦胧诗人在大众的世界里流传开来。  相信有许多朋友了解新诗是从海子和顾城开始的,那么在这之后,当然可以深耕这几位诗人,也可以去了解其他的诗人。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穆旦的,而且我认为穆旦是一位非常值得后来者学习的大诗人。相较于以朦胧诗和后朦胧诗出名的一代人,穆旦处在中国新诗草创和形成的时期,语言的张力和新意象的创造都是十分直接和有力的,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样的,这对于后来者的学习很有益处。而且穆旦在吸收西方现代诗歌营养的同时,也在吸收转化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的手法,他的几首诗剧(《神魔之争》《森林治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等)我都喜欢,而且写的很好也很动人。晚年的穆旦的作品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言语朴实,但是寄意深远。或许晚年的穆旦和旧诗更为亲切,读者入门也更简单。总之,在新诗形象的塑造、意象的表达以及技巧的展示中,穆旦毫无疑问都是上等的,再进一步讲,穆旦诗中隐现的民族、苦难的民众、分裂的祖国、迷惘的自我这一系列形 ...

Aurélien Géron人工智能入门教材:Hands-On Machine Learning with Scikit-Learn, Keras, and TensorFlow

这是本手把手教你入门人工智能的教材,作者是Aurélien Géron。这本书是本畅销书,非常火,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本书的作者也把自己的这本书免费上传到自己的网站上,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反正我当时下了😇。我一个做算术几何的,当初之所以会关注人工智能,一方面是当时人工智能挺火的,就连算术几何领域也有专家跟计算机科学家们合作,比如Geordie Williamson以及著名的Peter Scholze。Peter Scholze弄了个Liquid Tensor Experiment(液体张量实验),用于所谓的自动定理证明,而这个实验源自于Scholze跟Dustin Clausen在解析几何方面的合作,即将代数几何应用于解析几何。扯远了,回到正题。这本教材可以说图文并茂,配有丰富的插图,并且讲解非常通俗易懂,对初学者非常友好,基本上就需要有点数学分析的基础就可以读了。而且书中还会附上代码过程,给你随时练手,毕竟这个跟编程紧密结合的学科,还是需要编程实践才好学懂的。现在我把这本书分享给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人。PS:这本书总共八百多页,而且插图很多,因此体积较大。我将其分成三个压缩包分卷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