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人眼中的世界:是无尽的黑暗,还是一片虚无?揭秘他们的真实感受

发布时间:2024-08-18 19:11:44阅读量:246
转载请注明来源

即便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奇怪的波纹,就像是视觉意犹未尽的展示一样。

图源:wikimedia

很多人可能好奇过,这些波纹到底是什么,盲人的眼睛又是否也能看到这些波纹呢?

对于我们正常视力的人而言,闭上眼睛出现各种“影像”的情况被称为“光幻视(Phosphene)”,这种现象非常广泛,不仅仅是看到波纹。

你平时久蹲站起时的眼冒金星,用力揉眼睛时的闪光,注视某物时突然闭眼后出现的“视后像”,都是光幻视。

目前关于光幻视的解释有多种,其中比较主流的有两个:

一个认为这是由于眼部受到压力导致视网膜神经细胞被激活;另外一个则认为这是视觉系统的各个部分细胞被诱发或自发产生了生物光子,我们的眼睛对此产生了知觉。

我们的眼睛就像照相机一样在工作,不停地收集光线,这些光线被投射在视网膜上,而视网膜上有几种感光细胞,这些细胞会光激活,并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

然后,电信号从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最后大脑解释这些信号,也就是出现我们理解的图像。

光幻视的第一种解释认为并没有光的存在,只是我们的感光细胞或者神经细胞被错误激活了,从而出现了光幻视;

而第二种解释则认为即便我们闭上眼睛,光依然存在,这些光来自我们自身的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或者说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释放了光子,而这些光子中就存在可见光波长范围的,这些可见光激活了感光细胞,并像正常看东西一样进行信号转换和传递。

之所以通常是波纹,而有时候是闪光,是因为正常情况下细胞释放的光子很少,而一旦外部刺激——比如揉眼睛等,就会导致细胞快速释放出更多光子,从而出现闪光。

图:视后像,盯着汽车看,闭上眼睛后依然能看到模糊的汽车

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久盯某物后产生的视后像,被解释为“久盯”也是一种压力,它让感光细胞处于“过度曝光”状态,因此即便视觉停止了,依然在快速释放光子,并出现某物的重影。

那么,盲人到底会不会这些光幻视?

其实,很多人对盲人有着非常大的误解,认为盲人就是完全看不到东西的,实际上完全“无光感”的盲人是极少数。

对于大部分盲人而言,他们可以感知到光,而且有些对光非常敏感,这就是很多盲人需要把眼睛用黑布蒙起来,或者戴墨镜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些盲人而言,他们依然至少有一部分感光细胞是正常工作的,视神经细胞也没问题,所以无论光幻视的原因是什么,他们都会有出现这种症状。

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完全无光感的盲人来说呢,他们又是否能看到光幻视呢?

估计大部分人潜意识里或多或少会认为,完全失明的盲人应该看到完全的黑暗才是,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分享,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这些盲人会看到一片虚无,而不是黑暗。

一些人甚至描述了这种“虚无”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它就像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闭住的那只眼睛的情况。

我看了很多完全失明的人的自我描述,确实有人用“虚无”来形容自己失明后“看到”的情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描述的,实际上几乎每个盲人“看到”的情景都不一样。

某知名媒体的记者达蒙·罗斯(Damon Rose),他就是为数不多真正被判定为无感光的人之一,而他经常接受不同媒体采访并分享自己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我们可以搜索到他的许多相关分享。

达蒙·罗斯是在儿童时期因为一次错误的手术完全失去了视力,他表示自己看到了“光”。

“大量的光,明亮、多彩、不断变化、常常令人分心的光”,这是他的原话。

这个大概就是达蒙·罗斯看到的样子,图源:THINKSTOCK

另外,他还描述了这种情景:一个深棕色的背景,前面和中间有青绿色的发光部分,然后变化….视野的其它部分是被压扁的几何图形、曲线和云朵占据。

他表示,无论你用什么方法,这些图像和“光”永远都不会消失,而且一直在变化,在刚刚失明的时候,他甚至以为这个就是真正的光,是自己视力即将好转的表现。

达蒙·罗斯这种情况可能并不是光幻视,他也并不会像我们这样通过给眼部施加压力就会出现显著的光幻视,他将自己这种情况称为“视觉耳鸣”。

或许这些现象只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而已,他的感光细胞和神经细胞或许已经完全失去了功能。

不过,达蒙·罗斯不能代表所有完全失明的人,他是一个后天失明者而且有一些后天失明者是明显会出现光幻视的。

主流的两种关于光幻视解释,其实都意味着我们的视觉神经是可以起作用的,无论它是被错误的激活,还是正确激活,总之它是能够被激活的。

一些完全失明的人,可能只是感光细胞完全失去功能,但是神经细胞依然能够工作,只是这些细胞失去了信号源,所以如果某种情况下这些视神经细胞被激活的话,有就会出现光幻视(似乎光幻视的第一种解释会更合理)。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科学家正在积极让那些能够出现光幻视的完全失明者恢复部分视力,科学家通过一些设备捕捉图像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递给神经细胞。

简单地说,这些设备替代了眼睛原有感光细胞的工作。现有的技术已经能够让一个完全失明的人通过佩戴这种设备看到物体的轮廓。

另一方面,有些人完全失明者是先天的,它们从出生就什么也看不到。

那些先天失明的人与后天失明的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也可以看到光幻视,因为只要他们神经细胞能够正常被激活就会产生光幻视

但是,先天失明的人不能描述这种情景,他们无法理解视觉,也很难理解我们给他们描述的视觉感受。

在他们的眼中并不是虚无,也不是黑暗,就是简单的没有任何特殊感知,他们用其它的感官替代了视觉对世界探索。

0 人喜欢

评论区

暂无评论,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弦圈热门内容

想做朗兰兹纲领方向,请问如何安排学习进度?

知乎提问:最近对朗兰兹纲领感兴趣,主要是向往大一统的理论,但因为这个领域很庞大,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希望能提供学习顺序,推荐一些书目,越详细越好。另外,想知道哪些院校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我的回答(已删):我并不是做Langlands programs方向的,但是也对其有所兴趣,因为算术几何跟Langlands programs也有所联系。个人觉得可以从Shimura varieties作为学习的切入点,具体的references可以看Milne的note,直接百度就有了。同时,可以看看欧阳毅的Galois representation,Scholze关于local Langlands的文章,还有Harris和Taylor的The Geometry and Cohomology of Some Simple Shimura Varieties。在看的过程中,看不懂就往下补知识,并且不要忘记了解相应知识的诞生背景,这样做效率是最高的。不过,这些东西都特别难读,反正我也很多看不懂,还是找个该方向的专家带最好。原文编辑于 2022-05-02 22:30原文评论区Milne的course notes ...

初二可以学习抽象代数吗?

知乎提问:孩子初二,数学成绩经常满分(120)。有时候117 118,孩子说想学点高端的,我想让孩子学抽象代数可行吗我的回答(已删):没必要学,这么着急学这些内容干什么呢,孩子又不一定真的感兴趣,搞不好让他讨厌起了数学更糟糕。数学是以兴趣为主的,什么提前学之类的都是渣渣,提前学又不代表你以后数学成就会很高。初二既然数学成绩还行,那就意味着孩子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可以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家长不应该强行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应该在他这个年龄学习的东西。除非你孩子真的很热爱数学,那么你拦都拦不住他自学,还需要你去灌输给他吗?原文发布于 2021-05-28 09:25

你是如何对数学产生兴趣的?

知乎提问:短暂的兴趣也行,有长期的更好。请大家积极分享哦我的回答(已删):我以前是因为物理喜欢数学的,当时特别崇拜Einstein,想要以后做理论物理学。因为Einstein当年也是自学微积分的,于是我也入坑微积分。刚开始,觉得特别难学,无数次想要放弃,但是最后都克服掉了这些困难,学习不少微积分的基础内容,开始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刚开始我在学微积分的同时,还会学一些物理的东西。可是后来,我每次打算学物理最后都会被学数学取而代之,我开始对数学越来越无法自拔,以至于牺牲学习物理的时间。就这样,我就改变了曾经理论物理的方向,转为数学。再后来,我对数学的喜爱远远超过物理了,同时高考备考紧张,我干脆放弃学习物理,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当中。原文发布于 2021-12-20 20:10

学数学的目的是什么?能给我带来什么?

知乎提问:学数学的目的是什么?能给我带来什么?我的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难以用语言来回答。数学带给了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从童年开始到如今,我整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我的三观,我的方方面面早就被数学所改变,并且与数学难以隔离。如果硬要展开来说,我能想到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审美,这种审美是指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审美,不是简单的说眼睛看到什么觉得很美。这种审美是你个人数学风格、数学品味、数学思想里最根本的东西,几乎会影响你关于数学的一切。你写下的定义、命题、定理“美不美”,你觉得某个理论“美不美”,这些都跟你的审美有关。其次数学给了我夹杂着理性的感性,我经常一边看数学,一边听音乐,这样能让我沉浸在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呆在这个世界里,思绪会变得清晰,情感也会变得起伏,这个时候往往灵感迸发,很多原来想不懂的东西突然就想懂了。用心理学的说法解释,就是数学带给我体验超心流状态(不是心流)。最后数学还带给我理性思维、更加缜密的逻辑等等,这些其他回答也反复提过,就不说了。

怎样才能培养数学兴趣?

知乎提问:怎样才能培养数学兴趣?我的回答:想要培养数学兴趣很简单,首先你肯定要对数学有好感,如果连这点基础都没有估计也很难对数学感兴趣。然后你只需要不断的了解数学、接触数学,形成一个了解数学=>进一步深入了解数学这样的一个循环,自然而然就会对数学感兴趣。具体的讲,你可以做的包括以下几条,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调整:多读数学相关的介绍文章,或者数学方面的一些资讯报道,从浅层了解数学。多读数学家相关的传记,数学家留下的话、数学家分享的经验等等,这里的数学家不仅仅包括过去杰出的数学家,还需要包括如今在世的数学家。多读不同数学领域相关的教材,多方涉猎,加深对数学各个领域的初步理解。这个做法是最能培养数学兴趣和数学品味的。上面两种方式只是辅助第三种方法,毕竟想要了解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喜爱,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直接关注数学本身,直接学起来、思考起来。以上三条主要针对初学者,当你不那么初学之后,就不要目光放得太高了。我曾经有段时间就是因为看得太多名人名家的内容,反而开始看不起那些没那么杰出的人,这完全就是愚蠢的想法!多关注身边同样喜欢数学的人或同行,多交流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经验,这样对 ...

大一上挂科后果严重吗?

知乎提问:大一上挂科后果严重吗?我的回答:还真问题不大,我大一的时候身边就有不少同学挂科了,结果无非是补考,或者严重点的重修,最后都能过。我大一大二的时候也是对挂科害怕不已,每次考前复习都十分紧张。直到后来快毕业的时候,我得知自己居然缺了通识课学分不能发毕业证,而我身边那些挂过科的同学全都学分修够了。那时候我才明白没啥好怕的。。。当然最后那个学分还是补上了,虚惊一场。后面我打算在 数学故事天地 写一篇因为沉迷数学导致挂科而大学无法毕业的小说,虽然我文笔不行,但是我有足够的想象力,只要我把逻辑、故事线、设定全写出来,一样会是丰富的故事内容,只不过细节描写没那么动人、生动。希尔伯特也曾经说过,数学家拥有足够丰富的想象力,完全可以当一个作家。原话我现在在网上已经找不着了,只找到了下面这句话"You know, for a mathematician, he did not have enough imagination. But he has become a poet and now he is fine."  ——David Hilbert“他曾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来当数学家。不过 ...

洛必达法则为何成为禁术?

知乎提问:如题,高考用会扣分,大学微积分考试还明令禁止使用洛必达法则(我个人还是好喜欢洛必达法则)疑惑产生于大一半期考试之前,刚刚学极限没多久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限”这个概念,学校用心良苦,在半期考试中ban了洛必达,仅此而已。我的回答:因为洛必达法则并不是洛必达发现的,而是洛必达买下来的😇。说到洛必达法则,我的回忆就倒回到初三和高中时期,当时做高等数学的极限题我都喜欢直接洛必达法则,我不太想考虑除了洛必达还有什么别的计算方法,没必要。因为洛必达法则明显更加友好,反而更加容易让学生熟练掌握极限,我初三乃至高中的时候,学高等数学能学懂,其中就少不了洛必达法则的功劳。其实多用几次洛必达法则感觉上来了,再去理解极限的本质,也不是不可以。只能说国内的这种教育模式非常的按部就班,就必须你按照学校指定的路径来学习,真的就流水线工厂一样,教育被整成这样,教育出来的人自然也很难有创新思维。这只是普通的通过性考试,完全没必要考虑所谓的公平性问题。就好比,初三的时候自学了高中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者,高三的时候自学了洛必达法则、级数等微积分的东西,可以很轻松的解决某些题目。这种还勉强能狡辩一 ...

今天晚上弦圈服务器发生崩溃情况,已一切正常莫慌,目前判断是腾讯云的问题

之前我对弦圈进行了优化最近有人反馈网站卡、打不开,我自己也试过这种情况,已再次对弦圈进行优化,接着弦圈基本上就没有再出现过问题,网站浏览也很流畅。不过今天晚上前端服务器突然崩了,我发现后马上对服务器进行了重启,重启过程持续了5-10分钟左右吧,真慢。然后又发现了一点问题,就暂时用后端服务器顶替了,之后前端弄好了又重新用回原来的服务器。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重启了(edge one)CDN,导致https访问会弹出证书不安全的情况,现在也全部正常了。根据我跟其他人的交流得知,他在东京的服务器前几天也突然崩了,崩的原因也是摸不着头脑的IO读写,然后我咨询客服他也没看到异常。我就一个前端服务器,2核4G就放前端代码,怎么可能会是业务问题。然后网站被黑客疯狂扫描,一直都有但也不至于弄崩服务器,目前判断可能是腾讯云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