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华:人类是一步一步地迈向死亡的存在物

发布时间:2024-12-04 21:09:34阅读量:150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ren Kierkegaard)说:「什么是诗人?一个不快乐的人:他把深层的痛苦埋在心里;但他的唇舌是如此形塑,以致从中经过的叹息和哀嚎,都成了动人的乐章。」诗人好像真的是比较不快乐。

在一个诗人选择自杀后,我们一般都对之予以同情和理解,彷彿诗人们自我了结生命是可以谅解的。种种的思绪,不禁令人想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对艺术和自杀的一些想法。

叔本华向来以所谓悲观主义哲学闻名,不少没读过他的人也大概知道这点。所谓悲观主义,是一种以负面的角度去理解价值的方案。而所谓负面,又有几个面向。首先,叔本华说,人类是一步一步地迈向死亡的存在物,从这个存在特质去看,人类的存在目标和目的也就指向着死亡。「假如存在的目标是死亡,那为什么不能现在就死?」一位诗人或许正在如此提问。

还不能马上就死。正因为人是「步向死亡」的存有者,人的存在处境便是动态的──就于现在的每一刻。因此,「现在」便有了独特的价值。就如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第一册中解释:真正的存在就只在现在。现在一直往过去的方向消逝,因此生命就是持续地往死亡流变,一种持续的死亡。叔本华不但把生命的着眼点放到「现在」,他同时把「过去」视为已经送给了死亡的东西,一切过去了的都是「完全完成了的﹑死了的,因此不再是任何事。」

简言之,虽然生命本身是一个负面的、从死亡中不断扣除的概念,但「现在」却因此而产生了特别的价值。即使这个价值不一定具正面的意义,但它最少使用生命比纯粹的死亡多了一层,足以从单纯的不存在不一样,也给了存有者不自杀的理由。

「自杀是不道德的」一些旁观他人自杀的人在说了。对于叔本华而言,自杀没所谓道德不道德,叔本华在〈论自杀〉(“On Suicide”)中曾明言,他找不到反对自杀的道德依据(于这点上他跟为他敬重的康德不同)。当叔本华谈到自杀,他所考虑的其实是当中的形以上面向。而他之所以偏要谈论这个问题,其中的原因跟他的悲观主义的另一个面向有关,就是:生命是无可避免地痛苦的。生命是无可避免地痛苦的,人因此必须回答「为什么不自杀?」。

生命不单是痛苦,还分程度。生命的苦跟人作为具智慧的存有者有关,愈是有智慧,生命就愈痛苦。于这点上,诗人或艺术创作者所处的位置亦变得吊诡。一方面,他们是有智慧的创作者,是忍受痛苦的人;但于另一方面,根据叔本华的看法,艺术带人升华到另一个世界,有短暂逃避痛苦的作用。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它把一切存有者的内心活动视为「意志」(willing),而这些意志是真实地通达至「物自身」(亦译物自体,thing-in-itself)的。先把复杂的形而上体系放在一边,简单地说,意志是存在者理解世界的关键。不幸的是,一切意志的活动都源自匮乏,而人的存在却又是充满着欲望和匮乏的。因此,人可说是无可避免地需要面对痛苦。

叔本华又说,当人尝试减轻生命中的痛苦,他所能做到的,往往只是把痛苦从一个面向转移到另一个面向。继而,又补充:「所谓的满足,或通常被称为快乐,确实地,永远只能够是负面﹑永不正面的。」因为它只能够是对某欲望作产生的痛苦的消除。

那么,诗人的存在处境跟其他人有何不同?就如之前所说,愈是有智慧,生命就愈痛苦,其中的原因是「一切超越平凡度量的智慧增长,是把人置于疯狂中的非常态。」而叔本华在论及艺术时,会把真正的艺术品(genuine art)视为天才所创作出之物。按照这个逻辑,诗人所要承受的痛苦是巨大的,也常常徘徊于疯狂的边缘之中。但亦正因为如此,天才具有超越平凡,创造伟大事物的能力。

叔本华其后又将艺术形式分作不同的等级,当中以音乐为最纯粹﹑最接近物自身世界的,而紧接的是诗歌。等级划分的细节,以及其背后的哲学,暂且不详述。重要的是,艺术家最有展示世界本象的能力,因而能带艺术的观者超脱现世,暂时解脱现世的所要面对的痛苦——讽刺地,就如齐克果说,艺术家的命运「就如那些被暴虐的君王法拉里斯囚禁在青铜雄牛腹中的受害者,被沉着的火焰慢慢地折磨;他们的号叫传不到君王法的耳朵里,敲不响他心中的惊栗。当哀嚎传至他的耳门,哀声就如甜美的乐声。」所以说,虽然叔本华认为自杀不是一种解脱,也更不认同自杀的行为,甚至叔本华认为诗人似乎还是比一般人所承受的痛苦更多。无论结局如何,我们也必须记得,他们都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

------------------------------------------------------------

本文转自百家号作者独视角(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8572625195864869)

0 人喜欢

评论区

暂无评论,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弦圈热门内容

面具下的自我:《西力传》中的个体困境

来自 热心市民年糕先生 的 投稿 :1983年,伍迪·艾伦执导的虚构纪录片《西力传》上映后立即引发轰动。简单来说,主人公莱昂纳德·西力是一个特殊的人,他能够根据周围环境迅速改变自己的外表和性格,成为一个“完美的镜子”,反射周遭人的一举一动。他就像一根柔软的芦苇,随环境风吹草动。01#理想自我的困境西力的“特殊能力”恰恰凸显了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也面临的困境:我们时常会为了讨好他人、获得认同而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扮演一个“理想的自我”。我们会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带上各式各样的“面具”,以适应环境期待。然而区别在于,西力已经把这种现象发挥到了极致——他看似拥有百变的人格,实则丧失了独立的自我。西力的人格是如此脆弱不堪,以至于最微弱的环境变化都能引发他的改变。他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特征。这似乎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的自我认同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坚固,它极易受到外在力量的影响和操纵。02#one?A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个体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他者依赖",在于个体需要通过社会互动建立自我认同。正如符号互动论者米德所言,个体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定义和期待。个体通过扮演社会角色获得认 ...

有兄弟知道李代数那本书比较好吗

目前在做机器人,想学习李代数的知识咨询一下各位大佬

如果中国拿了菲尔兹奖,那中国是不是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

我的回答:如果中国有持续培养纯本土菲尔兹奖得主的能力,那么才可算作数学强国。这东西都得谈可持续性,不能因为个别一两个华人拿了菲尔兹奖就觉得很厉害了。现在中国很多杰出的年轻一辈数学家,都是接受过海外教育的,或者在海外任职的,证明中国数学界还脱离不了国外的培养体系。一个中国国籍的学者经过国外的教育后得到菲尔兹奖,与一个华裔学者在国外得到菲尔兹奖,除了能够满足民族自信心外,没多大区别。Yuhang Liu的回答:等中国自己建设的数学期刊进入中科院自己评的一区再说吧。我不记得中国科学-数学是不是一区,别的应该都不是。这也不是什么不合理的要求。Annals 本来也就相当于普林的一个校刊而已。你有足够多学术地位受认可的编辑,然后华人数学家把自己的大作品都往这上面投,学术地位高了,自然国外的牛人也会往中国的期刊投稿。若是连这一步都不敢想象,也不必谈数学强国了。家里蹲大学的回答:谢邀,你是想说最近王虹解决三维Fakeya猜想的工作吗?即使拿了,我也不觉得这么认为,如果一枚菲尔茨奖章就作为数学强国,我想 巴西,越南,韩国,都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如果有一天,本土(所有教育都在国内完成)真的出现了获得菲尔茨 ...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里?谈谈中国教育的优点

珑霖君的回答:清华大学,计算机水平,2018年最新数据,世界第一。一年5000元,四年20000元,相当于3100美元。走绿色通道,学费毕业后再交。去不发达地区就业,学费全免。我堂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计算机,一年70000美元,四年280000美元,相当于176万人民币。排名还不如清华大学。二叔的家庭在美国属于中产偏上了,面对这笔巨款也是卖了国内的房才能支付。就这点,我真心觉得中国教育在给寒门学子留出路。数据来源: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排名全球第一刚一天就10K的赞,吓尿。————————鉴于答案很火,也跑个题,说两句这种低廉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个人的严重不尊重。我国教育是一种低成本的“工业化”教育,一个班里多个学生的成本也仅仅是多套桌椅,目的是最大程度普及教育,保障尽量多人的受教育权。但是也很容易把所有人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并且充满了粗暴的强制性,我有时候觉得中国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强硬的规训。加上我国的这种集体主义,对部分人很摧残。比如我这种很自我的人,极其厌恶这种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我对于集体的严重反感。这让我小学和中学这12年很痛苦,到了 ...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听听两个外国人的一针见血。给大家介绍两个德国人。第一个,名叫西洛特,最近因对中国教育的一番控诉刷爆了中国的互联网。他在苏州一所私立学校当外教,一干就是八年,但春节前,他离职回国了。他是带着挫败感离开的,他说:“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他在中国看到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而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需要会播种,栽花,除草。从幼儿园起,中国的学生就不断被灌输政治教育,这些对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就连很多政治老师也搞不懂,这些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别无用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短暂的——为了考试。与此同时,人性教育、逻辑教育却是空白。人性是人格的基础,缺乏人性体验和认识的人,又怎么形成健全的人格呢,连健全的人格都没有,又拿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呢?西洛特还认为,中国教育的扭曲还体现在安全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实行的是无缝对接管理,从学生进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孩子到家后 ...

国内的教育体系已崩溃?如何客观地看待中国应试教育?

NIO倒闭了嘛的回答:国内的教育体系趁着2024年的就业市场反馈已经崩盘了,大部分人大四和硕士期间的实习日薪还没现在补课的时薪高。绝大部分人读十几年书不如去学捏十年寿司,现在想靠卷高考翻身就跟1900年梭哈科举差不多了。十年前大家只是调侃一下文编理润,但那时候二本靠谱点的考编都是一次上岸,区别就是上哪里的。二本理科读个江苏大学,上海理工这种级别的硕士,三十岁也能混到三十万的年薪。江苏大学和上海理工进个上汽泛亚校招22W当年是有手就行,有点实力的应届生都能拿到30+的年薪。2024年的行情大致就是,高中本科硕士十年的培训完的80%的人时薪是干不过隔壁日本的零工。而且大部分工科硕士的就业环境真比便利店差远了。便利店至少不会爆炸和时不时冒出来一个工伤,也没什么难闻的气味和可吸入粉尘。而文科方面,十几年前大家印象还是硕士还来银行?24年是双非硕士还敢投我们银行的简历?除了编制外,文科整体就业就靠新东方一类的第三产业挽尊,去个新东方还能看见落地玻璃和高楼,不用面对奇奇怪怪的人。而其他招文科的制造业普遍都是杵在车间隔壁开个四五千的月薪,时不时要面对一下油腻领导的骚扰。而现在广告,传媒,游戏,留学这 ...

为何似乎中国大学教育那么烂,却在科技上看似大有成就?

体制老司机​的回答:中国的教育没那么烂。杨振宁对中国教育讲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对大多数90分以下的学生,是非常好的,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成材。美国的基础教育太过注重个性发展,非常的松散,如果不是很优秀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容易放任自我,养成一些不良习性。而本身很优秀的孩子,也就是90分以上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面,反而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取得人生的成功。杨振宁这段话比较委婉地批评了,中国的教育,对于那些最优秀的孩子成长,是不利的,对这些人还是不够尊重其个性和自由。所以,中国的教育,能培养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基本素质不错的产业工人,也能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等中高端人才。但是,中国在最最顶尖的人才教育培养上,和美国等西方最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全世界第一,电子产品、玩具服装,以及什么高楼大厦、铁路公路、大水坝等基建工程建设,大型机械等等,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但毫无疑问,在非常基础的科学研究方面,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等等,和英美差距还是较大。在非常尖端的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光刻机、芯片、材料等等。杰克马也讲过一段话,大致意思 ...

弦圈如何完成新手任务和每日任务 - 任务中心介绍

在弦圈你可以完成新手任务和每日任务,然后获得任务奖励。如何进入任务中心界面呢?首先进入个人中心接着在左侧菜单栏,点击任务中心这时我们就能看到新手任务和每日打卡任务。新手任务,顾名思义是给刚注册弦圈的用户准备的一次性任务,目的是让他快速熟悉弦圈的各个功能和板块。每日打卡任务,就是每天都可以完成一次的任务,希望能够给弦圈的用户一种真实的成长的感觉,让大家使用弦圈能够有更多的正反馈。需要注意的是,新手任务完成后,需要前往任务中心领取奖励,而每日任务完成后,奖励会自动发放,无需每次都前往任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