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可能没有体积的量子所组成的物质却有体积?

Published at 2024-11-29 09:38:29Viewed 207 times
Please reprint with source link

当你测量和观察周围的宇宙时,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你看到、触摸到并以其他方式与之互动的物理对象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体积。无论是固体、液体、气体还是物质的任何其他形态,它都需要消耗能量来减少任何有形物质所占的体积。

然而,看似矛盾的是,作为物质的基本成分,标准模型的粒子却根本没有可测量的体积;它们只是点粒子。那么,由无体积实体组成的物质如何占据空间,创造出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和宇宙呢?

让我们从我们熟悉的事物开始,一步步分解,直到我们深入到支撑我们存在的量子规则。最后,我们可以从那里开始逐步向上。

上图显示了对应于电磁波谱各个部分的尺寸、波长和温度/能量尺度。你必须使用更高的能量和更短的波长来探测最小的尺度。紫外线足以使原子电离,但随着宇宙的膨胀,光会系统地转移到更低的温度和更长的波长。

如果你想了解体积,那么你必须了解我们测量物体大小的方式。确定宏观实体大小的方式通常是将其与已知大小的参考标准进行比较,例如尺子或其他测量棒。或者测量弹簧(或类似弹簧的物体)因该物体而位移的力、测量光穿过物体跨度所需的传播时间,甚至通过用特定波长的粒子或光子撞击物体的实验反馈来进行确定。正如光具有由其能量定义的量子力学波长一样,物质粒子也具有等效波长——也就是它的德布罗意波长。

当我们分解物质本身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所熟悉的一切实际上都是由更小的成分构成的。例如,人类可以分解成各个器官,而器官又由被称为细胞的单个单位构成。一个成年人体内总共可能有 80 到 100 万亿个细胞,其中只有大约 4 万亿个细胞构成了您通常所认为的身体,包括您的肌肉骨骼系统、结缔组织、循环系统和所有重要器官。另外大约 40 万亿个是血细胞,而您体内有一半的细胞根本没有遗传物质。相反,它们是由单细胞生物(例如主要生活在肠道中的细菌)构成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您的一半细胞甚至不是您!

虽然人类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从更基本的层面上讲,我们是由原子构成的。总的来说,人体内有近 10²⁸ 个原子,按数量计算主要是氢,但按质量计算主要是氧和碳。

细胞本身相对较小,通常只有约 100 微米左右,通常需要显微镜才能单独分辨。然而,细胞根本不是基本的物质单位,而是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组成部分。更复杂的细胞含有细胞器——执行特定生物功能的细胞成分。这些成分中的每一个又由分子组成,分子的大小从纳米级开始;单个 DNA 分子虽然非常细,但伸直后比人的手指还长!

而分子又由原子组成,原子的直径大约只有一埃,通常具有球对称性,在三个维度上具有相同的尺寸。在 19 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原子是基本粒子;原子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无法切割”。但后来的实验表明,原子本身是由更小的成分组成的,包括电子和原子核。即使在今天,电子也无法分解成更小的成分,但原子核毕竟具有有限的尺寸,它们通常只有几飞米的直径,存在于比原子本身小约 100,000 倍的距离尺度上。

虽然从体积上看,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主要由电子云组成,但致密的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 10¹⁵ 分之一,却包含原子质量的 ~99.95%。与局限于原子电子的跃迁相比,原子核内部成分之间的反应可以更精确,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发生,并且能量也不同。

但原子核也不是基本粒子,它们是由更小的实体组成的。每个原子核由单个质子或质子和中子的混合物组成,单个质子(或中子)的直径经测量在 0.84 到 0.88 飞米之间。质子和中子本身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夸克和胶子。最后,至少根据目前最好的实验和观察结果,我们终于知道了构成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大部分正常物质的基本实体:电子、胶子和夸克。

涉及粒子对撞机的高能物理实验对这些基本粒子的大小施加了最严格的限制。得益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如果这些粒子中的任何一个确实具有有限的尺寸,或由更小的成分组成,我们最强大的加速器和对撞机也无法将它们分解开来。它们的物理尺寸必须小于约 100 泽米,即 10^-19 米。

不知何故,构成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事物的基本成分根本没有可测量的尺寸,表现为真正无量纲的点粒子,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却产生了我们在所有尺度上发现的全套实体:质子和中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细胞成分、细胞、器官和生物。

从宏观尺度到亚原子尺度,基本粒子的尺寸在确定复合结构的尺寸方面只起到很小的作用。这些构成块是否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或点状粒子仍不得而知,但我们确实了解宇宙,从大的宇宙尺度到微小的亚原子尺度。夸克和胶子的尺度是我们探索自然的极限。

那么这是如何实现的呢?点状粒子(可能尺寸无限小的粒子)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正的、有限的、非零尺寸的物理对象?

这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理解我们周围的宇宙所必需的。

首先,存在一条量子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它阻止任何两个特定类型的相同量子粒子占据相同的量子态。粒子有两种,费米子和玻色子,虽然对于在同一物理位置可以占据相同量子态的相同玻色子数量没有限制,但泡利不相容原理适用于所有费米子。鉴于每种夸克和每个电子都是费米子,这条规则甚至排除了无限小的粒子在同一空间体积中共存。仅基于这条规则,你就可以看到多个粒子,即使它们本身没有“大小”,也需要彼此相隔有限的距离。

该图显示了标准模型的结构(与基于 4×4 粒子正方形的更熟悉的图像相比,它更完整、更少误导地显示了关键关系和模式)。具体来说,该图描绘了标准模型中的所有粒子(包括它们的字母名称、质量、自旋、手性、电荷以及与规范玻色子的相互作用:即强力和电弱力)。它还描绘了希格斯玻色子的作用和电弱对称性破坏的结构,表明希格斯真空期望值如何破坏电弱对称性以及其余粒子的性质如何因此而改变。但中微子的质量仍未得到解释。

第二个方面是这些粒子具有固有的基本属性,这些属性包括电荷、弱同位旋和弱超电荷以及色荷等。具有电荷的费米子粒子(受泡利不相容原理影响的粒子)将受到电磁力,与光子耦合。具有弱同位旋和弱超电荷的费米子粒子会受到弱核力,与 W 和 Z 玻色子耦合。而具有色荷的费米子粒子会受到强核力,与胶子耦合。

事实证明,夸克和电子(以及电子的两个较重的基本表亲,即介子和τ粒子)都带有电荷,这意味着它们都经历了电磁相互作用。在电磁学中,同性电荷(++ 或 - -)排斥,而异性电荷(+- 或 - +)吸引,物体越接近,力就越强。所有夸克都具有色荷,这意味着它们都经历了强核力。强核力总是具有吸引力,但表现方式不太直观,在粒子间距非常小的情况下,强力会变为零,但两个带色荷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强力就会增强。如果两个复合物体总体上是色中性的,但由具有色荷的实体(如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会表现出所谓的残余强力,这种力会吸引附近带有色荷成分的物体,但随着它们之间距离的增加,这种力会很快降至零。

泡利不相容原理阻止两个费米子在同一个量子系统中以相同的量子态共存。然而,它只适用于费米子,如夸克和轻子。它不适用于玻色子,因此,可以在同一量子态中共存的相同光子的数量没有限制。这就是为什么含有费米子的恒星残骸,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可以抵御引力坍缩,因为泡利不相容原理限制了有限数量的费米子可以占据的体积。

同时,所有基本费米子都具有某种类型的弱电荷(同位旋或超电荷),但考虑物体的大小时可以安全地忽略这种力。

最后,决定宇宙中物体大小的第三个因素是宇宙中所有费米子(和一些玻色子)固有的另一个基本量子属性——质量。如果一个物体没有质量,即其质量为零,那么它就不能保持静止,而是必须始终保持运动,而且必须以宇宙中允许的最快速度——光速来运动。光子没有质量,胶子没有质量,引力波也没有质量。它们都可以携带能量,但没有固有质量,因此,它们总是以允许的最大速度运动。

值得庆幸的是,宇宙中有许多实体确实具有质量,包括所有夸克、电子和电子的(较重的)近亲:μ 子和 τ 粒子。电子是极轻的粒子,而夸克的重量范围从“比电子稍重”(上下夸克)到“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顶夸克)。拥有质量意味着粒子的移动速度低于光速,甚至能让它们在适当的条件下静止下来。如果没有夸克和电子的巨大性质,以及赋予这些粒子质量的希格斯场,这些物体(如质子、原子核、原子)以及随后由它们构建的一切将完全不可能形成束缚态!

强力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存在“色荷”和胶子交换,强力是将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力。这种力由大量胶子的交换控制,速度受光速限制;从黑洞视界内部来看,这样的力不可能阻止任何外层粒子到达中心奇点。

牢记这三个方面:

· 没有两个相同的费米子可以在同一位置占据相同的量子态,

· 粒子带电荷,这些电荷决定了它们所受力的类型和大小,

· 有些粒子具有有限的、正的、非零的静止质量,

我们最终可以开始用无限小尺寸的组成部分构建特定的、有限尺寸的物体。

让我们从质子和中子开始吧!它们是由夸克和胶子组成的实体。每个质子和中子内的夸克都带有电荷和色荷。相似夸克(上-上或下-下)之间的电力会引起排斥,而不同夸克(上-下-上)之间的电力会引起吸引力。当夸克彼此非常接近时,强力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如果它们彼此靠近,它们会简单地“滑过”彼此。然而,它们相距越远,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从而阻止它们相距太远。事实上,一旦质子或中子内的夸克彼此达到临界分离距离,强力就会使它们“弹回”彼此,就像拉长的弹簧一样。

由于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具有非零质量,这些夸克必须始终以低于光速的速度移动,从而使它们能够在这种复合结构中加速、减速,甚至(暂时)静止。夸克之间的强力和电磁力结合起来,产生了有限大小的质子和中子——每个略小于 1 飞米。而由于强力的作用,夸克之间的结合能最终成为质子和中子总质量的大部分。质子/中子的质量只有约 1% 来自其内部的夸克,而其余约 99% 来自这种结合能。

单个质子和中子是无色实体:这是当今宇宙中唯一允许存在的夸克态。虽然强力是由无质量(胶子)粒子介导的,但单个束缚态之间存在的唯一力是由介子引起的,介子本身都非常大,严重限制了强力的范围。

原子核稍微简单一些,原子核的体积大约等于其组成质子和中子的总体积。但对于原子本身(电子围绕的原子核)来说,事情就变得有点棘手了。电磁力现在是决定原子大小的因素,因为带正电、质量大的原子核锚定原子,而带负电、质量小得多的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由于它们彼此带有相反的电荷,原子核和电子总是相互吸引,但由于每个质子的质量是每个电子的 1836 倍,所以电子会围绕每个原子核快速移动。毫不奇怪,最简单的原子是氢原子,其中只有一个电子围绕一个孤立的质子旋转,由电磁力结合在一起。

现在,记住泡利不相容原理:没有两个相同的费米子可以在同一位置占据相同的量子态。氢原子很小,因为它的电子处于允许的最低能量状态,即基态,并且只有一个电子。然而,较重的原子核(如碳、氧、磷或铁)在其原子核中含有更多质子,因此需要其中有更多的电子。如果较低能量的量子态都充满电子,那么后续电子必须占据更高能量的状态,从而导致更大的电子轨道(平均而言)和占据更大体积的“更蓬松”的原子。每个碳原子有六个电子,氧原子有八个,磷原子有十五个,铁原子每个有二十六个电子。

原子核心的质子越多,原子外围的电子就越多。电子越多,必须占据的能态数量就越多。原子中最高能电子的能态越高,原子必须占据的物理体积就越大。氢原子的直径可能只有约 1 埃,但较重的原子可能大得多,直径可达数埃。

氢原子中不同状态对应的能级和电子波函数,尽管所有原子的配置都极为相似。能级以普朗克常数的倍数量化,但轨道和原子的大小由基态能量和电子质量决定。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只有两个电子(一个自旋向上,一个自旋向下)可以占据每个能级,而其他电子必须占据更高、体积更大的轨道。当你从较高能级降至较低能级时,如果你只打算发射一个光子,你必须改变你所处的轨道类型,否则你将违反某些无法打破的守恒定律。

尽管原子经常会聚集形成更大的结构,但大多数物体所占的体积主要可以通过了解物体组成原子本身所占的体积来解释。原因很简单: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没有两个相同的费米子可以占据相同的量子态,它阻止相邻原子的电子侵占另一个原子所占的体积。以人类为例,我们主要由碳、氧、氢和氮组成,其余大部分由磷、钙、铁和其他中等重元素组成。考虑到一个典型的成年人体内大约有 ~10²⁸ 个原子,如果你假设一个典型的原子的边长约为 ~2 埃,那么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相当于大约 80 升的体积:大约相当于一个体重 ~180 磅(80 公斤)的成年人的体型。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这些规则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在白矮星中,许多原子聚集在一个位置,以至于围绕原子核运行的电子实际上被周围的压缩引力压垮,迫使它们占据比正常情况小得多的体积。在μ子原子中,原子的电子被电子的较重表亲μ子取代,原子的直径仅为电子原子直径的 1/200,因为μ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 200 倍。但对于构成我们熟悉经验的传统物质来说,这是以下因素的累积效应:

· 电子的质量较低但不为零,

· 电子的强负电荷,

· 以及质量巨大、带正电的原子核,

· 结合泡利不相容原理,

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原子以及地球上所有物体所占据的体积。从基本的量子实体一直到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这就是从根本上来说微小的物体,甚至可能是点状物体最终占据如此大空间的原因!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一座宁静的书屋

0 人喜欢

Comments

There is no comment, let's add the first one.

弦圈热门内容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听听两个外国人的一针见血。给大家介绍两个德国人。第一个,名叫西洛特,最近因对中国教育的一番控诉刷爆了中国的互联网。他在苏州一所私立学校当外教,一干就是八年,但春节前,他离职回国了。他是带着挫败感离开的,他说:“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他在中国看到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而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需要会播种,栽花,除草。从幼儿园起,中国的学生就不断被灌输政治教育,这些对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就连很多政治老师也搞不懂,这些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别无用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短暂的——为了考试。与此同时,人性教育、逻辑教育却是空白。人性是人格的基础,缺乏人性体验和认识的人,又怎么形成健全的人格呢,连健全的人格都没有,又拿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呢?西洛特还认为,中国教育的扭曲还体现在安全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实行的是无缝对接管理,从学生进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孩子到家后 ...

为何似乎中国大学教育那么烂,却在科技上看似大有成就?

体制老司机​的回答:中国的教育没那么烂。杨振宁对中国教育讲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对大多数90分以下的学生,是非常好的,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成材。美国的基础教育太过注重个性发展,非常的松散,如果不是很优秀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容易放任自我,养成一些不良习性。而本身很优秀的孩子,也就是90分以上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面,反而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取得人生的成功。杨振宁这段话比较委婉地批评了,中国的教育,对于那些最优秀的孩子成长,是不利的,对这些人还是不够尊重其个性和自由。所以,中国的教育,能培养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基本素质不错的产业工人,也能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等中高端人才。但是,中国在最最顶尖的人才教育培养上,和美国等西方最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全世界第一,电子产品、玩具服装,以及什么高楼大厦、铁路公路、大水坝等基建工程建设,大型机械等等,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但毫无疑问,在非常基础的科学研究方面,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等等,和英美差距还是较大。在非常尖端的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光刻机、芯片、材料等等。杰克马也讲过一段话,大致意思 ...

弦圈如何完成新手任务和每日任务 - 任务中心介绍

在弦圈你可以完成新手任务和每日任务,然后获得任务奖励。如何进入任务中心界面呢?首先进入个人中心接着在左侧菜单栏,点击任务中心这时我们就能看到新手任务和每日打卡任务。新手任务,顾名思义是给刚注册弦圈的用户准备的一次性任务,目的是让他快速熟悉弦圈的各个功能和板块。每日打卡任务,就是每天都可以完成一次的任务,希望能够给弦圈的用户一种真实的成长的感觉,让大家使用弦圈能够有更多的正反馈。需要注意的是,新手任务完成后,需要前往任务中心领取奖励,而每日任务完成后,奖励会自动发放,无需每次都前往任务中心。

数学圈小众中的小众

运营弦圈这么长时间,我终于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小众圈子千千万万,而数学圈则是小众中的小众,才是真正的小众😎!对于这句话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20世纪代数几何天才很多,但上帝只有Grothendieck一个。😇由于目前弦圈的人气比较低,并且经过我多次艰难的尝试,效果都挺一般,短期内看这个问题应该不太能改善。毕竟我只是个没钱没人脉的普通人,唯有一腔热血😅。但这不影响我的决心和计划,我想要给弦圈引入更多的小众圈子,让大家能够鉴赏更多的小众文化,这种理念是来源于数学的。在我看来,数学是包容的,能够将宇宙万物都融入其内,因此数学文化是开明的,能够跟无数其他文化相互交织,从而碰撞出火花。在是否存在人类大脑永远无法理解的数学结构?这篇文章中,我曾提到宇宙能否完全被数学所解释是一个理念之争,而我所持的观点即是爱因斯坦的那种,所有的一切都能被简洁、美妙、优雅的数学所描述。在了解了很多的圈子,尤其是小众圈子,以及跟不少数学圈外的人交流后,我才发现似乎很难找个一个比数学圈更小众的圈子。大家都说数学+学术实在是太小众了。在我这个沉浸于数学圈多年的人看来,很多其他所谓的小众圈子一点都不小众,比如说二次元圈、铁路迷 ...

读完了大学依然是社会的底层,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整整16年,读书可以说贯穿了我们每一个人最青春的时候。然而相信很多人都大学以后都会感悟到,自己回学校读书仅仅只是为了一个毕业证,平时要辛辛苦苦的上课,完成各种作业以及学校的要求。结果最后有用的东西没学到多少,时间却浪费在了诸多琐事当中,详细见 中国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于是我们不经会想,既然读完书还是底层,还得受社会的毒打,那还读书来干嘛,不如早早的进社会赚取?其实读书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我们底层人而言,好歹也算是条相对公平,且看得到头的出路。对于底层人来说,相对于搞科研、创业、投资等其他出路,读书风险较低、且付出努力能有一定收益。你想想看,如今很多人都觉得读书努力不一定有回报,那更何况其他的出路,风险更是直线上升,所有付出打水漂都算轻的了。除了是一条出路,读书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能让你学习并掌握未来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某些技能,这无疑有利于你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虽然学校在培养工作技能方面差强人意)。而且在学校也意味着有很多可能,你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去完成一些单独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比如说现在很火的AI大模型,训练一次模型,单单是买GPU就不知道得花多少钱,而且还需要有 ...

如果缸中之脑是真的,那么人就能通过意念改变物质世界?

自从知道“缸中之脑”这个无比形象的词语后,我就对思考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所谓缸中之脑是指一个邪恶科学家将一个人的大脑剥离出来,然后放进营养液中,接着通过计算机连接大脑,给大脑发送电信号,让他误以为自己活在某个世界里。这是一个思想实验,该实验的基础是人所体验、感受到的一切都最终会转化为大脑中的神经信号。换句话说,人的对外界的感知是间接的,并不是直接的,而这个间接的桥梁正是大脑的神经信号。这个实验前提可以用不太严格的数学形式表示。假设外界构成一个集合$A$,所有神经信号构成一个集合$B$,大脑世界构成一个集合$C$,那么我们有这样一条公理:公理. 对于任意$B, C$,都存在一个满射$f: A\rightarrow B$,且$B$与$C$之间至少存在一个一一对应$g: B\xrightarrow{\sim} C$。即$C$同构于$A$的一个子集$\widehat{A}$。因此,我们有以下论证: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中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确实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划船。如 ...

想要实现永生不太可能,但实现长生却是有可能

实现永生可以说是人类祖先的共同梦想,古代中国有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而各国的宗教也有关实现永生的典籍,可以说实现永生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不过在当今大部分人看来,实现永生不过是痴心妄想,然而即便如此,关于延寿的科学研究却依旧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并持续有大量的资金涌入。原因很简单,实现永生不太可能,但是人类却是可以实现长生。自大爆炸理论成为主流科学界所认为的宇宙诞生的方式,至今我们仍不知道未来宇宙究竟会以哪种方式消亡,科学家为此提出了多种猜想(见宇宙的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宇宙命运结局的三种假说)。但主流观点仍然是:自这个宇宙诞生以来,所有的事物包括宇宙本身都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朽的事物,所有事物都会有其消亡的一天。因此,想要永生已经不是寿命能不能比宇宙更长的问题了,而是人类如何在宇宙最后毁灭的时候逃出这个宇宙。宇宙的边界是什么?宇宙的外面是什么?多元宇宙真的存在吗?这些问题直到现在都没有确切答案(参考宇宙无边还是有边?如果人类达到宇宙边界,会发生什么恐怖的事?与宇宙是否真的存在尽头?宇宙边界之外是什么呢?),如果宇宙外面有东西还好,逃出去至少还有一丝希望,而如果宇宙外面是一片虚无, ...

Android Studio安装教程 - Windows版

如果你想要开发Android应用,那么Android Studio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其包含Android开发所需要的环境,即便你不打算用Android Studio进行开发,也需要先安装配置好它。首先打开Android Studio中文官网进行下载:https://developer.android.google.cn/studio?hl=zh-cn,下载速度亲测可以,作者今天下载时速度甚至达到了60MB/s。点击下载Android Studio xxx,接着会弹出下载Android Studio的条款及条件。勾选同意后,点击下载Android Studio xxx开始下载。下载完后打开安装包,然后点击Next继续点击Next接着选择好你的安装位置,继续点击Next现在点击Install开始安装耐心等待安装完成安装完成后,点击Next然后点击Finish完成安装等待Android Studio打开。这时会弹出这个收集数据的东西,点击Don't send😎接着进入到Android Studio Setup Wizard的界面,这时如果弹出下图错误,直接点击Cancel即可然后点击Next ...

(✅已修复)弦圈编辑器上传图片已知bug,未知原因导致上传图片模糊

这是个很早之前就存在的bug了,一直都没解决,并且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原本这个bug也只是偶尔发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遇过了。结果今天我写Android Studio安装教程 - Windows版这篇文章的时候,又遇到这个问题了。刚刚上传前面几张图片的时候一切正常,直到上传最后几张图片时,我发现上传的照片又很糊了,并且无论上传多少次,按多少比例截图,最后结果都一样。而且无论是复制来的图片,还是直接上传图片,都一样。见下面几张图这些图片都是原图很清晰,但上传后就很糊了。目前已确定问题发生在Django后端,具体原因仍在排查当中......更新:经过排查,确定问题跟图片模型有关系,我使用了django-resized的ResizedImageField来将上传的图片转化为webp格式。一般正常使用都是没事的,但是有些时候上传图片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会出现这种bug。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即便我看过django-resized源代码也不清楚,搞不好是pillow的问题?但我觉得应该跟它无关。最后我将ResizedImageField改回了ImageField,然后自己用pillow ...

智力等级体系:天才与超级天才 | 智力修仙

现实中等级体系这个东西非常常见,可以说深深刻在每个人心中,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数学圈中所谓的鄙视链,即可看作一种等级体系。而在修仙小说中,元婴、化神等各个境界的划分,也是等级体系的一种。这些等级体系其实都是有尽头的,并不是无限往上的,即存在一个最高等级。由于很多修仙作品无限套娃的境界,这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种失衡的等级体系,或者压根就不能算等级体系。实际上正统的神话中,境界是有尽头的,众神中也存在着最高神。为什么等级体系一定会有最高值,或者说是否等级体系一定会有最高值,这个问题倒是挺有意思的,不过这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我们这次要讨论的是智力的等级体系,这是相较于其他等级体系较少被提及的,即便被提及也没有清晰的划分,定义一般比较模糊且不同人之间差异性较大。本文我们要像小说一样,建立一个完整的智力等级体系,毕竟想要理想上完善这个体系,就必须要考虑到一些超现实的东西。关于智力的度量与划分,基本上都离不开智商这个概念,智商其实就是智力测试的分数。我们首先从智商出发,给出智力等级体系的一个版本。每一级相差30分,意思是上一级的智力跟下一级相比就跟普通人一样。而每一级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巅峰, ...

回顾经典 - 使命召唤5僵尸模式mod 我的世界

在上一篇文章回顾经典 - 使命召唤5僵尸模式mod 海绵宝宝中,我们介绍了COD5的一个趣味MOD-海绵宝宝。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另一个趣味MOD-我的世界😁。该MOD包含的场景有村庄、地堡、地狱、末地,并且除了普通的Nazi僵尸,还有末影人、烈焰人、末影龙。然后还将一些COD其他系列的武器和饮料搬到这里,还有嚼糖果。该MOD可以通关,通关流程跟MC通关流程一致,即拿到黑曜石打开地狱传送门,前往地狱打烈焰人活得烈焰棒,杀末影人得末影珍珠,回主世界合成末影之眼,前往地堡激活末地传送门,前往末地打败末影龙。该MOD除了MC这种地图外,还有多个其他地图,地图的背景和规则各不相同。当然可玩性最高的还是MC村庄这张地图。除此之外,你可以选择多个游戏难度(solo difficulty): beginner, easy, normal, hard, veteran,难度越低开局初始钱越多,僵尸数量越少,僵尸血量越低,僵尸速度越慢。默认难度是normal,对作者这种萌新而言并不简单,还是beginner舒服😃。并且你还可以修改游戏模式(solo gamemode):original - 正常的僵尸模式 ...

关于弦圈APP帖子附件的下载路径

之前弦圈APP的附件下载路径出现了问题(✔已修复)弦圈APP下载附件功能存在问题,目前暂时无法修复。如若需要下载附件,请先用Web端,现已被修复。现在所有的附件下载完后,都会放在/storage/emulated/0/Documents/Manitori这个文件夹里。需要注意的是,附件下载完后并不会显示在手机的“最近”页中,需要你自行使用文件管理器打开下载路径。 按理来说Documents的意思是文档,里面应该就是专门存放pdf这些文件的,结果却不显示在“最近”页中,也不知道开发手机的是怎么想的😅。不过这是符合某些用户的心意,他们不希望自己下载的东西显示到“最近”,甚至想直接关掉“最近”页。接下来我就给出如何找到下载附件的一个教程吧,防止用户找不到下载的文件。首先在手机桌面找到这个图标的文件打开,如果没有这个图标的文件,可以尝试找名称,见下面这个文件的名称就是文件管理器打开文件管理器后,点击中间的“手机”,然后找到Documents文件夹,打开后找到Manitori文件夹,然后打开即可

这么多个搜索引擎就必应对弦圈最好了,谈谈弦圈过去的SEO经历

早在2024年4月4日弦圈上线之日,我就开始做弦圈的SEO优化,这期间免费付费手段都用过,效果也是起起伏伏。我并不是SEO方面的专家,这篇文章仅仅只是将我过去做SEO的经历说一下,以解释为什么最后我放弃SEO。目前说到SEO优化,一般涉及的就是三大搜索引擎谷歌、百度、必应。其中谷歌全世界体量最大,百度国内体量最大,必应体量没前两者大。如果不考虑国外互联网,仅考虑国内的话,从趋势上看,谷歌对中文互联网不管不顾趋于平稳,百度则正在衰落,而必应则正在增长。在中文互联网中与SEO优化相关的内容,一般说的都是百度SEO或者谷歌SEO,然后大家一致的声音都是百度不行,谷歌行。但网络上的信息往往都有滞后性,加上我是从零开始学习SEO相关知识,总之我持续花了好几个月专攻谷歌SEO,最后都没啥效果。为什么只做了几个月,因为我当时还没大学毕业但也快了。而网上那些所谓的SEO本来就慢,至少一年才有效果等等,在我看来都是p话,先不说我耗不起这样的时间,其次做了那么久那个曝光曲线还是差不多这样,根本没有上升的趋势,我不相信坚持到某天它会突然一飞冲天。期间我试过自己按照网上的教程(国内外的教程都试过),写原创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