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平邦彦:树懒style的世界一流数学家

Published at 2024-10-15 00:22:10Viewed 78 times
Please reprint with source link

撰文 | 喵头鹰同学

1915年,日本农商务省官员小平权一家迎来了长子。这是个有点让人担心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副不大精明的样子。

长大以后他更是自称懒人,总觉得这也麻烦那也啰嗦,他时常想着如何摸鱼。他还说树懒过的日子就是他的理想生活,大有“躺平之王”的气质。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日后从东京大学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还成了首个获得菲尔兹奖的亚洲数学家。

这个树懒style的大数学家,就是小平邦彦。

正在上课的小平邦彦(摘录于为纪念作者 60 岁而出版的Collected Works)

1

稀里糊涂上重点

童年时期的小平邦彦完全没有“牛娃”的样子。他在学校里的表现谈不上出色,除了数学别的科目都学得不好。

小平邦彦和中学时期的同学

回忆儿时经历时,小平邦彦直言自己“非常讨厌上学”,一点不考虑要是有家长想拿他当榜样激励自家孩子怎么办。

到了初中阶段,情况没有好转多少,但他遇到了一位眼光独特的化学老师。当时的化学课程涉及大量计算题,小平邦彦“都能应付”,所以老师觉得他可能是个人才,进而鼓励他报考第一高等学校。

贵为重点的一高当年报名条件还很宽松,想考的学生基本都能去试试。也许是被老师的热情感动了,小平邦彦决定认真准备一下,甚至参加了考前培训班。

但是到了考试当天,他还是只有数学一科有把握,其他科目有很多题目根本没看懂,只能重在参与地答一答。小平邦彦心想这下肯定没戏了,不如趁还没发榜去镰仓痛痛快快玩一阵子再说。

神奇的是某天母亲一个电报发过来,告诉他“考上了,回来吧”。小平邦彦回来一看,不仅考上了,考得还不错——这是什么神仙显灵了吗?

回头仔细一想,可能是考前练的一手好字救了他。那时培训班的老师格外强调卷面工整,如果字迹潦草,就算回答正确也会扣分。在考场上,小平邦彦按培训班教的那样,用又大又漂亮的字写了答案,没有空题。一个“笨小孩”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进了重点。

2

东大学霸也翘课

高中毕业之后,小平邦彦进入东京大学就读。

东大时期的小平邦彦

东大的水准自不用说,小平邦彦念的又是数学系,这下他总该脱胎换骨了吧?

然而并没有。大学期间的小平邦彦和很多淘小子一样,动不动就翘课,等到快期末了才找同学借笔记复习,应付考试。

和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小平邦彦把翘课攒出来的时间花在了自学数学上。他是丸善书店的常客,没事儿就买各种书回去自己琢磨。就是从那时起,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不一样的证明方法,还有如何构造实例和反例。

多年后,小平邦彦依然记得他曾用数轴上的勒贝格不可测集构造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例子。那种不可言说的乐趣让他终身难忘。

到了暑假,不用上课了,他依然在玩数学。赶上天热,集中不了注意力的青年大多会选择出去旅行。小平邦彦和他们一样,又不一样。他会在大夏天跑到避暑胜地轻井泽去,但去了也不怎么出门乱逛,而是躲在酒店里看书。

就这样,小平邦彦提前读完了《拓扑学》和《代数》,还写了小论文。这些既不是作业,也不是任务,他的动力来自热爱和好奇。

也许这就是未来大家和普通人真正的差距,后者会为了“积极进取”将自己塞进条条框框,而前者则保有自由的心性,能够跨越功利,让兴趣发挥出惊人的力量。

3

因钢琴与妻子结缘

当然,小平邦彦的世界里也不是只有数学。他还有一个心头之爱,就是音乐。

十几岁时,小平邦彦一时兴起,开始尝试弹奏父亲从德国买回来的钢琴,没想到很快就学会了简单的奏鸣曲。亲戚看他有这个悟性,便给小平家介绍了老师,于是音乐成了小平邦彦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进入大学以后没多久,小平邦彦的钢琴课结束了,但他依然和从前的老师田鹤子女士保持联系,有空就参加同门演奏会。他为人爽快,认谱又快,不少人都喜欢请他做伴奏。其中有一位拉小提琴的弥永Seiko女士后来成了小平邦彦的太太。

结婚典礼留影(1943年)

本科毕业后,小平邦彦又在东大学习和工作了许多年,直到1948年,一篇和调和张量场有关的论文让著名数学家外尔对他产生兴趣,随之而来的便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邀请。第二年,小平邦彦远渡重洋,在他自己安顿妥当之后,妻儿也来到了美国。

夫妻刚一团聚便开始购置乐器。那时他们手头并不宽裕,花60美元买了一架二手钢琴,又通过西尔斯百货邮购了一把10美元的小提琴。

刚好住在附近的学者也有不少音乐迷,有会吹圆号的气象学家菲利普,会玩巴松的数学家雷普森,还有会吹长笛的研究员亚历山大。大家多次聚在小平家演奏室内乐,沉浸在勃拉姆斯、贝多芬和巴赫的旋律中,自得其乐。

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小平家的孩子也与音乐结缘,大女儿学爸爸擅长的钢琴,小女儿学妈妈擅长的小提琴。一家人有机会就一起去听音乐会,回家还要在乐器上比划比划。

4

英语是个麻烦事儿

小平邦彦前往美国之前,日本正处在战后物资匮乏的时代,条件一塌糊涂,小平家还要为吃饭犯愁。到了美国,生活没那么难了,工作环境也改善了,他却多了一个烦恼:英语。

外尔教授(左)、艾克曼教授(右)和小平邦彦(中)(几年后在苏黎世的外尔教授家)

他也不是不会英语,主要是听力和口语比较差。那时外尔常在食堂和大家一起吃饭,一边吃一边讲笑话,逗得其他人哈哈大笑,只有小平邦彦一个人愣在一边。

听不懂笑话不是什么大事,小平邦彦似乎也不太在意。他有一个懂日语的秘书伊戈尔哈特女士,会帮他处理日常事务。既然有人操心,那还管那么多干什么?因为太太会开车,小平邦彦都懒得考驾照。在英语的事上他的心态也差不多。

但有一件事无论是太太还是秘书都不能替他做,那就是讲课。某天,斯宾塞教授邀请小平邦彦参加讨论班,讲讲他的论文。小平邦彦推说自己不会讲英语,结果当场被人家怼了回去——“你刚说的这句话不就是英语吗?”

这下没法推辞了,小平邦彦只好硬着头皮准备。最终,他在讨论班上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这次“赶鸭子上架”的经历也促成了他和斯宾塞教授十多年的合作。

到了1950年,在美国待了一年的小平邦彦才调整好心态。据他自己说,“我对用英语授课没太大把握,不过站上讲台后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就是听不懂学生的提问。”

5

差点没去数学家大会

1954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荷兰举行。这是全世界数学家的盛会,会上将颁发有着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这样了不起的大场面,有的人挤破头也要去见识,有资格参加的小平邦彦却嫌麻烦不想去。

得知他想开溜,外尔拜托斯宾塞转达了一个大消息——这一届数学家大会小平邦彦必须去,因为他是获奖人之一。这下小平邦彦才放下了偷懒的心思,老老实实去了阿姆斯特丹,这一年他39岁。

颁奖仪式上的塞尔、小平邦彦和外尔教授

从翘课的学生,到偷懒的学者,小平邦彦似乎从未改变。但当年那个毛头小子已经成了大数学家。他专注于调和积分理论、代数几何学和复分析几何学,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复曲面的黎曼-罗赫定理证明、小平消灭定理、小平嵌入定理……

旁人向他投来崇拜的目光,小平邦彦却觉得自己没有那么了不起。他依然向往悠闲的生活,依然单纯地喜欢数学,依然听音乐弹钢琴,依然觉得树懒真不错。

“为什么我一门心思研究数学,并成了一名数学家呢?”小平邦彦说,“回过头来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只会数学。”

“只会数学”——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承载了他一生不变的热情和坚持,也凝结了他单纯洒脱的心境。这就是小平邦彦的人生。他还有太多趣事,都在这本书里——

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日本文化勋章得主,日本数学大家——小平邦彦, 亲笔自传。

作者以成长历程为线索,用反思的视角梳理了自己如何学习数学、走上数学研究道路的经历,再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细腻思索与感受,以及在数学研究中对数学、数学教育的深入思考。

本书语言凝练、行文流畅,是了解小平邦彦先生的数学思想体系与日本数学发展脉络的珍贵资料,对深入理解数学、数学教育也具有深刻启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图灵教育”。

0 人喜欢

Comments

There is no comment, let's add the first one.

弦圈热门内容

如何创建你的第一个React.js+Vite项目?

最近弦圈APP第一个正式版上线了,在下载弦圈APP这个页面中,GitHub Page的下载页面就是直接用React.js+Vite写的:https://ricciflows.github.io/xianquan-app-download/。那么,对于新人小白而言,如何创建第一个React.js+Vite项目,并写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页面呢?本文将手把手教你如何实现。首先,你需要安装并配置好node.js环境,具体见Node.js安装与更新教程 - Windows版,并确保node版本是18+或者20+。接着win+R并输入cmd打开控制台(如果你想要选择项目的位置,如D:\Reactjs,则分别输入D:和cd Reactjs)然后输入命令npm create vite@latest如果输出以下结果,则输入y然后按enter键接着输入项目名称,如vite-test按方向键↓,选择React,然后enter接着,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这里我们选择第一个然后根据提示,分别输入三条命令。第一个命令是指进入项目文件vite-test,第二个命令则是安装所有npm依赖,第三个命令则是运行测试模式。注:输 ...

Node.js安装与更新教程 - Windows版

Node.js环境是前端开发的必备环境,无论哪一个前端框架都需要用到node.js,本文将会教你如何安装配置node.js环境。如果你已经安装过node.js,但是想更新,那你也只需要按照安装的步骤直接覆盖原目录即可。首先,打开node.js的官网https://nodejs.org/zh-cn,然后下载node.js的Windows安装包。注:无特别需求,直接安装LTS(long term support)版就可以了。如果觉得在官网下载速度太慢,可以选择镜像网站下载:https://mirrors.aliyun.com/nodejs-release/v22.14.0/?spm=a2c6h.25603864.0.0.4b507621PbOVxm。然后根据自己电脑的配置选择安装包,下载完后直接打开,选Next勾同意协议,然后选Next设置你的安装路径,然后选Next接下来,这里不用管直接选Next继续选Next,注:这里说的是某些npm库安装时需要从C/C++中编译出来,如果你想要能安装这些库,就勾选此项。现在直接选Install,开始安装等待安装完成(如果这时候弹出请求管理员权限,点是 ...

Flutter、Tauri、React Native、Android原生的四次开发经历,为何最后我选择了React Native?

Flutter、Tauri、React Native都是目前移动端流行的跨平台开发框架,并且他们还能胜任全平台开发。React Native是最早开源的跨平台框架,而Flutter紧跟其后,并且Flutter最近几年超越React Native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跨平台框架。Tauri则是最近几年诞生的新跨平台框架,跟其他框架显著不同的一点是,它允许你使用任何前端框架,即你能够自由使用整个Web生态进行跨平台开发。Flutter、Tauri、React Native、Android原生我都尝试过,接下来我说一下我分别使用他们的开发经历。首先,我第一个使用的跨平台框架是Tauri,当时Tauri V2.0已经发布,我看它能够使用Nuxt.js或者Next.js进行开发,觉得蛮不错的。毕竟我有两个网站,一个是Nuxt写的,另一个是Next写的,这样我就只需要在原有代码基础上修改一下就行了。于是很快我就栽跟头了,首先是Nuxt的桌面端应用,我在dev模式下,没有发现任何问题,$fetch请求也能正常发送。结果build以后,发现所有的请求都废了,全是404,将url改为完整url,结果就是 ...

中国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

在我看来,目前国内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不告诉学生这个社会残酷的真相,只会不断给学生灌输好好读书,以后勤奋工作才能出人头地、赚钱的错误观念。这导致大学里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很多人明明没有赚钱的本事,却拿着父母赚的辛苦钱无所事事,在学校享受人生,俨然一副天堂的样子。因为到了大学,好好读书这个意念也随着高考结束而逐渐淡化,没有人再管你的学习,你只需要期末考试及格,干啥都可以,甚至不及格还能补考。然而殊不知这样的学生出来以后,大概率很快会被社会毒打。被当成螺丝钉是小事,最怕的是连当螺丝钉的资格都没有。目前国内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好的螺丝钉。但是讽刺的是,学校即便连螺丝钉都不能好好培养出来。因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轨,以计算机编程类的课程为例,很多课里面的内容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完全没有与时俱进,也没考虑生产实际。这也意味着,在学校哪怕你认真上好每一节,学好所有的知识,也并不能在社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你必须自学加量,疯狂内卷,在自我内耗中度过。学校只是个没有感情的流水线工厂,只会机械性的给你灌输教材的内容,不会教你如何赚钱、如何社交、如何对待感情等等更加重要的问题,最后导致很多人遇到感情 ...

国内曾经出现过很多的数学论坛,但是为什么如今大多数都访问不了了?

今天我在知乎宣传弦圈的时候,回答了一个问题有哪些数学论坛值得推荐?,结果发现有好几个回答里的数学网站已经访问不了了。这些回答里的几乎所有数学网站,我都未曾听说过(正如弦圈很多人不知道一样),这证明国内曾经也出现过很多数学论坛,有些或许曾经也辉煌过,但是最后都坚持不下去了。我做数学的时候,用的数学论坛基本上都是国外的MathStackExchange和Mathoverflow,知乎也很少用。可以说国内目前除了知乎,就没有高人气的数学论坛。毕竟本来纯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小众的文化,而数学这种严肃的内容,也注定不会有高活跃、高互动的用户。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国内的数学网站都已经不能访问了,有些还“活”着的,其实也是半死不活,空有用户量,但活跃度却低得可怜。而知乎的数学也早就变味了,彻底娱乐化了,真正有营养的内容已经没多少,真正有实力的大佬也相继退乎,回答都删得干干净净的。似乎中文互联网中已经没有太多数学文化的栖息之地了。国外虽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却跟国内天差地别,最大的MathStackExchange和Mathoverflow两个数学论坛,虽然也是不能盈利,纯粹靠捐赠维持生计,但是却能保持纯粹的数 ...

是否存在人类大脑永远无法理解的数学结构?

是否存在人类大脑永远无法理解的数学结构?答案是存在也不存在。这个问题重点在于“理解”这个词,怎么样才算是理解?本文中,我们就将理解分为直观理解和抽象理解吧。所谓直观理解,指的是能够通过五官直接感受到。基于这个定义,数学从线性代数中最基础的n维线性空间开始,就不是人脑能够直观理解的了,毕竟人脑只能理解四维以下的空间,即只能理解三维的空间,不能理解处在第四维度的时间。到目前为止,四维时空是否存在都还存在争议,因为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四维时空真实存在。因此,从物理世界来看,人脑从四维线性空间开始就无法直观理解了。抛开四维空间是否真实存在的物理争议,考虑纯粹数学上的定义,四维空间是存在的。那么有可能通过作图的方式来直观理解高维空间呢?不能。那些所谓画出四维及以上空间的图,其实是通过投影等方法实现降维,将高维空间的东西通过三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不是真正的高维空间。既然存在那么多大脑无法理解的数学结构,这时数学就派上用场了。数学正是人类用于理解人脑无法直观理解的工具,因为人脑有个很强大的功能——抽象化,既然你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那干脆就将它抽象化为一个数学对象来研究,即抽象理解。人类对于高维空间的 ...

数学与物理公式可以精准简洁地描述自然现象,究竟是世界本就如此巧妙,还是科学家努力简化后的结果?

这个问题有点像数学究竟是人发明的,还是人发现的?每个人基于不同理念、哲学观,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如今这个问题,可以引申出几个类似的问题。世界的底层运行规律究竟是复杂的,还是简洁的?物理定律究竟是真理,还是人类为解释宇宙而创造的?(类似于数学是否人造?)数学定理或者物理定律是绝对真理吗?或者说存在绝对真理的数学定理或者物理定律吗?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种哲学观,没有标准答案,只是你观念的不同。回到这个问题,我是持爱因斯坦的那种观点,认为宇宙能够由简洁而优美的数学所描述,因为宇宙的底层规律本身就是足够简单的,只是人类未曾发现。换句话说,这就有点像线性空间的基底一样,只需要几条简单的定律,就可以通过线性组合,不断复杂化,最终产生如今的宇宙。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即这个线性空间到底是有限维的,还是无穷维的?不过基于世界本质的简单性,从审美角度出发,我更倾向于假设这个线性空间是有限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数学或物理公式不够简洁和美妙,那么其本身所蕴含的奥秘也就越浅显,并且距离世界的本质就更远,即引用高斯的话“距离神更远”。故而简洁的数学或物理公式,更多的是科学家们发现的结果,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 ...

前端跨平台开发框架对比:Flutter vs Tauri vs React Native

传统移动端开发往往需要同时兼顾Android和IOS的开发,而桌面端开发又需要同时兼顾Windows、MacOS、Linux系统。如果你想要全平台覆盖,不仅意味着要同时维护多套完全不同的代码(极大提高了维护成本),并且代码和逻辑还可能不能复用,这意味着高昂的开发成本(极低开发效率),每个平台都得从零开始写。现在国内还多出个鸿蒙系统,这意味着你要同时开发和维护更多套代码,哪怕补贴钱,这成本也不是小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的。于是,跨平台框架应运而生,Facebook开源的React Native,曾经是最流行的框架,不过近几年被Flutter超越。它不仅能让你使用React语言同时开发Android和IOS APP,甚至还能进行Windows桌面端开发。而谷歌开源的Flutter,是目前最流行的跨平台框架,略微领先React Native。它能让你使用dart语言开发移动端与桌面端应用。而Tauri则允许你使用任何前端框架进行全平台开发,不过也需要你懂得一些Rust语言。我们先从开发体验出发来对比这三个跨平台框架。首先,React Native能够让你完全用JSX语言来进行跨平台开发,这对于本身 ...

给Web开发者写的React Native简介,React Native与React的区别与对比(2)

本文我们继续之前的话题给Web开发者写的React Native简介,React Native与React的区别与对比(1),在上文中我们讲到在React Native想要写<p>或者<span>需要用Text组件。除了展示文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展示图片。在React Native中你无法使用HTML的<img>,而要用React Native提供的Image组件。处理图片可以说是React Native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在React Native中无论是什么图片都需要你设置一个宽度和高度,见实例: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Image} from 'react-native'; import {SafeAreaView, SafeAreaProvider} from 'react-native-safe-area-context'; const DisplayAnImage = () => ( <SafeAreaProvider> <SafeAreaView s ...

弦圈登录功能完成更新,之后只要登录一次便可长期保持登录

原标题:弦圈登录功能完成更新,之后只要登录一次便可长期保持登录。目前该功能仍在测试阶段不稳定,如果发现有登录后掉线问题,可以试试清空cookie。这几天,我对弦圈的登录功能进行了更新,换了目前最新的OAuth2技术,取代以前的session登录。基于OAuth2的登录功能有很多好处,首先第一个就是能够长时间的保持登录状态,现在大家上网,无论是哪个平台,你都会发现自己只要登录一次,哪怕过了很久再打开,仍然是登录状态。第二个好处就是,token是无状态的,因此会占用更少的服务器资源,这意味着弦圈负荷更小、访问更顺畅。旧登录功能基于session是有状态的,如果人多起来,服务器负荷直线上升,这或许也是之前卡的原因之一吧。由于我是第一次在Web端使用OAuth2实现登录功能,因此刚开始更新的时候,网站还是有很多bug。比如说最大的一个bug就是,关闭浏览器后重新打开,需要重新登录,这显然问题很大。而这个bug今天经过我整整一天的艰难调试,终于是修好了。别小看一个简单的登录功能,尤其是OAuth2,前后端实现真的挺复杂。最后虽然网站代码已经更新好了,但是用户浏览器里的cookie是不会因此自动删 ...

给Web开发者写的React Native简介,React Native与React的区别与对比(1)

React Native是React下的一个跨平台框架,能让你用熟悉的React JSX语法来进行跨平台开发。所谓的跨平台开发是如今的一种趋势,即用同一种语言来同时进行Web端、手机端安卓与IOS、桌面端Windows、MacOS、Linux的开发。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提高开发效率,同时大大增加了代码的可维护性,节省了大量的成本。然而React Native虽然带个React,用的也是JSX语言,却跟React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为React Native不仅面向网页端,还面向手机端APP,而React Native的代码会直接编译为native原生代码。在本文中,我将会列举说明几个React Native的不同之处。首先,在React Native中我们不能像React那样直接使用HTML语言,因为无论是Android还是IOS,都无法编译HTML语言。因此,我们需要使用React Native提供的组件。在React Native中,如果你想要写<div>,则需要换成<View>。View组件在Web端会被编译成<div>,而在Android和IO ...

React Native UI库介绍与对比

React Native的生态与React.js相比,没那么丰富,或者说手机端的生态本身就跟Web端相差甚远。React.js作为Web端虽然生态丰富,但由于其JS库大多数都不能直接用在React native中,因此很多在Web端存在诸多解决方案的问题,如代码块高亮、渲染数学公式,在手机端都难找到合适的办法。React Native的UI库,其实可以选择的并不多,不像Web端百花齐放,选个UI库都能选择困难症。在本文,我将会介绍几个我所知道的React native UI库,其中有几个我是用过的。1. React Native Paper这是一个Material Design风格的UI库,在GitHub拥有13.4k个stars,官方文档👉React Native Paper。该库安装步骤简单,组件使用以及自定义也容易,唯一的缺点就是组件不够多,有些场景需要你另外补充其他库来满足需求。React Native Paper应该是React native唯一一个Material Design UI库,该库能够跟React native navigation整合,构建Material风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