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之谜:当银河系缩至1米,整个宇宙究竟能有多小?

发布时间:2024-08-23 01:31:11阅读量:214
转载请注明来源

宇宙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在人类踏出地球之后便一直被探索。古代因科技所限,人们普遍相信地球是唯一的世界。古人对地球的认知相对浅薄,例如古埃及人认为地球是放在四只大象背上的平板,而这些大象则站在一只大龟上漂浮在海面上。在我国,也有大地如棋盘的说法。然而,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首次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理论,这标志着人类对地球认知的重大突破。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基于细致的观察:他发现月光不是月亮自身发出的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并进一步观察到月面阴暗交界处的弧形光线,这种光只有在照射到球形物体上才会出现。

由此推断月球为球形,进而推想地球及其他天体亦然。到了16世纪,随着世界航海的大发展,一些著名航海家开始寻找海外殖民地。其中,麦哲伦带领的船队历经万难于1519年9月出发,最终在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但麦哲伦本人却因介入当地冲突而不幸身亡,仅剩少数船员完成环球航行,实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终结了关于地球形状的争论。进入20世纪中期,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直观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本质,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首位亲眼目睹地球为球体的人类。

经过计算,我们得知地球的质量约为5.97*10^24千克,平均直径大约为12756公里,体积约为1.08*10^12立方公里,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事实上,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内共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此外,曾被认为是行星的冥王星由于体积和质量较小,已被排除在行星分类之外。据科学研究表明,太阳系的直径极为广阔,许多人误以为日球层顶即是太阳系边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科学家认为太阳系的边缘位于奥尔特星云。

这是太阳引力作用的最远区域,由大量彗星组成,这些彗星是早期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残余物质。奥尔特星云的范围非常广,距离太阳大约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只有真正飞出奥尔特星云,才能算是彻底离开了太阳系。为了探索太阳系之外的空间,NASA在47年前发射了旅行者号探测器,这是目前人类飞行最远的探测器。自1977年9月5日从地球发射升空以来,旅行者1号已在太空中飞行了46年,目前距离地球约245亿公里。尽管旅行者号配备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系统,使其能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稳定运行多年,但它仍未能飞出太阳系。

科学家估计,按照旅行者号当前的飞行速度,要想完全离开太阳系至少还需要上万年。对人类而言,这样的时间跨度过于漫长,因此目前人类还无法离开太阳系。尽管如此,太阳系在宇宙中仅如一粒沙般微小。在太阳系之外,还存在银河系,其直径约为10万光年,银盘厚度约为1000至10000光年,拥有恒星数目大约在2000亿至4000亿颗之间,总质量约为太阳的8亿至20亿倍。面对这样庞大的数字,许多人可能已经感到震惊,但银河系本身也是更大星系群的一部分。本星系群包含超过50个星系,中心位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之间的某处。

本星系群覆盖一块直径大约为1000万光年的区域,属于范围更广的室女座超星系团的一部分。室女座超星系团内部包含100个星系群和星系团,其中室女座星系团居于核心位置,而本星系群位于其边缘。在室女座超星系团之上,还有更为庞大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其中包括约10万个星系,直径达到1.59亿秒差距,即5.2亿光年。尽管星系规模庞大无比,但宇宙的结构仍在不断扩展。

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直径约为930亿光年,但这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如果将直径为10万光年的银河系缩小至1米,那么等比缩小后的宇宙会有多大呢?当银河系缩小到1米时,其两个卫星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和小麦哲伦星系分别距离它1.6至2米,仙女座星系的直径约为2.2米,距离银河系约25米。周围还有许多其他星系,如巴纳德星系距银河系约160万光年,缩小后约为16米;IC星系约180万光年,缩小后约为18米;M32星系约265万光年,缩小后约为26.5米;NGC3109星系约420万光年,缩小后约为42米。本星系群覆盖范围约1000万光年,缩小后约为100米;室女座超星系团直径约1.5亿光年,缩小后约为1.5公里;可观测宇宙直径约930亿光年,缩小后约为68万公里,相当于一个省的面积。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宇宙其实并不大。但重要的是,这仅是可观测宇宙的范围,且已按比例缩小。若宇宙无边界,即使继续缩小,其大小仍无穷无尽。理论上,若宇宙确为球形且有边界,则空间随宇宙膨胀而产生。目前人类可观测宇宙直径之所以有限,是因为光仅到达此处,尚未触及更远区域。此外,科学家发现宇宙膨胀速度已远超光速,意味着人类的视线永远滞后于宇宙的真正边界。空间膨胀最早由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于20世纪20年代发现。他注意到大多数遥远星系呈现红色,尽管颜色未明显变化,但几乎所有星系均表现出远离我们的极高速度。当前对宇宙膨胀率的估计显示,空间以每秒每百万秒差距73公里的速度增加。

天文学家使用的秒差距是一种长度单位,1秒差距等于3.26光年。以此计算,每百万秒差距的距离对应宇宙膨胀73公里。因此,我们的宇宙正在迅速扩张中。不过,宇宙之所以持续膨胀,主要是由于暗物质的影响。暗物质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神秘物质,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其释放出的能量——暗能量足以推动宇宙不断膨胀。科学家认为一旦暗能量耗尽,宇宙膨胀便会停止。然而关于宇宙是否存在边界的问题,在科学界仍存争议。若宇宙大爆炸理论成立,则时间必然有起点。自大爆炸至今的过程构成一段确定的时间跨度。只要现在至未来任一时刻都是确定的时间段,那么大爆炸之前的宇宙便不存在任何物质与时间。日本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或许处于一种绝对无或部分无的状态,即不存在时间与物质,但空间依然存在。

如果宇宙诞生前是一片绝对无的混沌状态,那么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中,时间确实是有限的。以地球为中心、半径为465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范围就是真实可观测宇宙的大小。然而这也存在误区,因为不同位置的宇宙膨胀速度不同。在距离我们465亿光年的地方,宇宙膨胀速度已超过光速,导致那里的光线永远无法抵达地球,我们也就永远无法探测到它们。因此许多科学家推测实际可观测范围可能超过1200亿光年。鉴于目前人类对宇宙边界的了解甚少,即使将宇宙缩小很多倍,它依然宏大无比。虽然科学家正积极研究和探索宇宙奥秘,但受限于现有科技水平,人类连太阳系都尚未完全飞出,更不用说探索宇宙边界了。若人类能实现超光速飞行,或许才能揭开宇宙边缘之谜。希望人类能够早日实现梦想。作为宇宙中最智慧的生命形式,人类的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未来定能解开宇宙的全部奥秘。期待人类在宇宙中长久生存与发展,对此大家有何感想?

0 人喜欢

评论区

暂无评论,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弦圈热门内容

你对自己的哪本数学启蒙书印象最深刻?

相信每一个喜欢数学的人,都曾被某几本书中描述的数学内容所深深震撼,从而一发不可收拾的踏上数学这条“不归路”😂。 我至今还记得初三高一的时候,自己第一次看代数几何的那种震撼(GTM52),当时的我涉猎过泛函分析、范畴论、微分几何等数学分支,但唯有代数几何给予我心灵上最大的震撼。 我为代数几何这个艰深、深奥、广阔、神秘的领域所深深吸引,加上当时知道了Grothendieck的事迹,让我下定决心攻克代数几何的重重难关,只为更接近心中的“神”😂。 不知道你的数学启蒙书是哪几本呢?其中哪本书你印象最深刻呢?

面具下的自我:《西力传》中的个体困境

来自 热心市民年糕先生 的 投稿 :1983年,伍迪·艾伦执导的虚构纪录片《西力传》上映后立即引发轰动。简单来说,主人公莱昂纳德·西力是一个特殊的人,他能够根据周围环境迅速改变自己的外表和性格,成为一个“完美的镜子”,反射周遭人的一举一动。他就像一根柔软的芦苇,随环境风吹草动。01#理想自我的困境西力的“特殊能力”恰恰凸显了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也面临的困境:我们时常会为了讨好他人、获得认同而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扮演一个“理想的自我”。我们会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带上各式各样的“面具”,以适应环境期待。然而区别在于,西力已经把这种现象发挥到了极致——他看似拥有百变的人格,实则丧失了独立的自我。西力的人格是如此脆弱不堪,以至于最微弱的环境变化都能引发他的改变。他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特征。这似乎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的自我认同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坚固,它极易受到外在力量的影响和操纵。02#one?A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个体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他者依赖",在于个体需要通过社会互动建立自我认同。正如符号互动论者米德所言,个体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定义和期待。个体通过扮演社会角色获得认 ...

有兄弟知道李代数那本书比较好吗

目前在做机器人,想学习李代数的知识咨询一下各位大佬

如果中国拿了菲尔兹奖,那中国是不是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

我的回答:如果中国有持续培养纯本土菲尔兹奖得主的能力,那么才可算作数学强国。这东西都得谈可持续性,不能因为个别一两个华人拿了菲尔兹奖就觉得很厉害了。现在中国很多杰出的年轻一辈数学家,都是接受过海外教育的,或者在海外任职的,证明中国数学界还脱离不了国外的培养体系。一个中国国籍的学者经过国外的教育后得到菲尔兹奖,与一个华裔学者在国外得到菲尔兹奖,除了能够满足民族自信心外,没多大区别。Yuhang Liu的回答:等中国自己建设的数学期刊进入中科院自己评的一区再说吧。我不记得中国科学-数学是不是一区,别的应该都不是。这也不是什么不合理的要求。Annals 本来也就相当于普林的一个校刊而已。你有足够多学术地位受认可的编辑,然后华人数学家把自己的大作品都往这上面投,学术地位高了,自然国外的牛人也会往中国的期刊投稿。若是连这一步都不敢想象,也不必谈数学强国了。家里蹲大学的回答:谢邀,你是想说最近王虹解决三维Fakeya猜想的工作吗?即使拿了,我也不觉得这么认为,如果一枚菲尔茨奖章就作为数学强国,我想 巴西,越南,韩国,都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如果有一天,本土(所有教育都在国内完成)真的出现了获得菲尔茨 ...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里?谈谈中国教育的优点

珑霖君的回答:清华大学,计算机水平,2018年最新数据,世界第一。一年5000元,四年20000元,相当于3100美元。走绿色通道,学费毕业后再交。去不发达地区就业,学费全免。我堂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计算机,一年70000美元,四年280000美元,相当于176万人民币。排名还不如清华大学。二叔的家庭在美国属于中产偏上了,面对这笔巨款也是卖了国内的房才能支付。就这点,我真心觉得中国教育在给寒门学子留出路。数据来源: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排名全球第一刚一天就10K的赞,吓尿。————————鉴于答案很火,也跑个题,说两句这种低廉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个人的严重不尊重。我国教育是一种低成本的“工业化”教育,一个班里多个学生的成本也仅仅是多套桌椅,目的是最大程度普及教育,保障尽量多人的受教育权。但是也很容易把所有人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并且充满了粗暴的强制性,我有时候觉得中国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强硬的规训。加上我国的这种集体主义,对部分人很摧残。比如我这种很自我的人,极其厌恶这种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我对于集体的严重反感。这让我小学和中学这12年很痛苦,到了 ...

国内的教育体系已崩溃?如何客观地看待中国应试教育?

NIO倒闭了嘛的回答:国内的教育体系趁着2024年的就业市场反馈已经崩盘了,大部分人大四和硕士期间的实习日薪还没现在补课的时薪高。绝大部分人读十几年书不如去学捏十年寿司,现在想靠卷高考翻身就跟1900年梭哈科举差不多了。十年前大家只是调侃一下文编理润,但那时候二本靠谱点的考编都是一次上岸,区别就是上哪里的。二本理科读个江苏大学,上海理工这种级别的硕士,三十岁也能混到三十万的年薪。江苏大学和上海理工进个上汽泛亚校招22W当年是有手就行,有点实力的应届生都能拿到30+的年薪。2024年的行情大致就是,高中本科硕士十年的培训完的80%的人时薪是干不过隔壁日本的零工。而且大部分工科硕士的就业环境真比便利店差远了。便利店至少不会爆炸和时不时冒出来一个工伤,也没什么难闻的气味和可吸入粉尘。而文科方面,十几年前大家印象还是硕士还来银行?24年是双非硕士还敢投我们银行的简历?除了编制外,文科整体就业就靠新东方一类的第三产业挽尊,去个新东方还能看见落地玻璃和高楼,不用面对奇奇怪怪的人。而其他招文科的制造业普遍都是杵在车间隔壁开个四五千的月薪,时不时要面对一下油腻领导的骚扰。而现在广告,传媒,游戏,留学这 ...